----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方位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归根到底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品质。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思政课课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改革,让学生在思政课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改良内容”配方”,优化教学体系,让教学内容实起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学院-教研室-课程组”三级教研机制,创新集体备课形式,贯彻“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实现“一校三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一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思政课的“精彩系列”(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案例、精彩一课)。在研究教材体系、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精神基础上,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在整合教材内容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融入大量实际材料形成教案;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强化教学难点、社会热点的理论阐释,突出“思想疑点、学生关注点”的现实感悟。二是内容“三贴近”促教学“活”起来 。坚持贴近学生的原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近感,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情有义”的情感温度,确保学生“真心喜欢”;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真实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虚有实”的理论深度,确保学生“终身受益”;坚持贴近现实的原则,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棱有角”的思想厚度,确保学生“毕生难忘”。三是挖掘校本资源融入教学,让教学由“天边”回到“身边”。充分挖掘“川农大精神”内涵,将“川农大精神”的校本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让思政课教学既“顶天”(宣传和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立地”(弘扬和传承校园文化和精神),提升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学生获得感强。
改进教法“工艺”,打造“一课一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改变过去以“填鸭”“说教”“划重点”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符合课程特点的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话语体系上实现突破、感情连接上实现强化,逐步形成思政课程的“一课一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问题解析为方案设计教学专题,通过理论讲授和课程训练结合来实施的“问题”导向专题教学法,形成了“辩论课堂”“汇报交流课堂”“演讲课堂”“影视课堂”等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形式;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历史学的演绎法,通过论点—论据的实证训练,全面精准诠释教材,实现让学生真知—真懂—真信目标的“论点—论据”方法论教学法;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相结合,坚持大学生优标进课堂,坚持大学生讲思政,化抽象理论为形象演绎,寓教于乐的“快乐思修 成长你我”情景教学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力打造“自然科学家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品牌,采用了自然科学专家访谈与微视频制作等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采取组合拼盘专题授课方式,创设了“形势与政策大讲堂”,开阔了学生视野。“一课一品”的探索,打造有效互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抬头率、满意率,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由“有意义”变得“有意思”了。
改革考核方式,大学生回归常识,让课程考核真起来。思政课考试回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为重点,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法,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行为管理”的理念,实施考试方法改革。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环节,实施“环环合格”,将思政课的过程考核融入多样化课程训练中(如课前时事演讲、读经典观影视写心得、问题研究讨论、课堂辩论、自学教材章节写读书报告、大学生讲思政、微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关注社会,理清思想疑点,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回归常识,切实推进进头脑的工作。结果考核,建立了三校区统一出题、统一考试和统一阅卷的制度。现有的考核体系既包含知识点的考察,更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使用考察的力度,改变了过去改变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考前背背就及格”的状况,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维持学习热情,并体验方法运用考核的成就感。期末试卷不只是知识点的考核,考卷更着重科学规范与灵活度,能够保证同一门课不同教学班之间成绩评定既有统一标准,又能结合学生实际的接受程度与运用能力,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性,能对学生一期的学习成果做出科学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效果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让思政教育信起来。单独设立2学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推进多元化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全覆盖、校内外、多形式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建立了10多个以红色文化、灾后重建、改革成果、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等多主题的社会实践基地,为“行走的课堂”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与基地协同育人;采取“实践成果批阅鉴定-优秀实践成果遴选-优秀实践成果课堂展示”流程,实现大学生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学院深入扎实推进以道德小品展演、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经典阅读、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特别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感受“三农”实情,切实拉近了社会现实与思政课程理论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辨别是非,凝练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激情,强化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提高了实践育人效果。
“配方”更科学、“工艺”更精湛,“包装”更时尚,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率稳步提升,获得感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在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让思政课成为真正的“金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