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支十周年 “青椒”话发展

2019-05-17 16:18:42作者:张喆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据统计,双支计划对40岁及以下教师来说,受益最大。十年来,40岁以下教师共获各类资助最多,占全部资助的39.31%。本组报道展示了部分入选双支计划的青年教师,以及双支计划对他们成长的帮助,表达了他们对双支计划的感言。

王静:双支计划就像一根火柴,照亮你的小宇宙

在水稻研究所青年教师王静看来,每个人的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宇宙,等待着被照亮,被温暖。双支计划就是那个火柴,照亮了每个川农科研人的小宇宙。

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王静作为2019年唯一入选第二层次的女教师,对双支计划有着特殊的感情。王静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随后进入我校水稻研究所工作。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手里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来源,作为年轻老师,她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双支计划应该是我工作后得到的第一笔经费。它就像那根火柴照亮了我的宇宙。它给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让我们可以潜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年来,王静一直致力于水稻产量与抗性平衡机制的研究,正是由于学校双支计划的支持,才使得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科研人。

双支计划不仅资助个人,还主张加大团队建设,给予团队支持。王静所在的双支团队,由陈学伟教授牵头,共有8人加入。这是个年轻的团队,8名成员中有7名都是80后,分别毕业于国内不同的985、211高校,有朝气,有活力。而本次入选第二层次的就有三人,学校每年给予该团队仅双支计划这一项的资助就有数百万。“正是由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团队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在王静看来,双支计划不仅是经费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每个人的课题不同,研究有难易。有时候长期没有科研成果产出,内心的煎熬只有科研人才知道。而双支计划作为学校层面的一种认可,其实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鼓励”。有了认可,有了鼓励,有了精神支柱,工作才有了热情。

“我希望学校的双支计划可以进行到底,让这根火柴照亮每个人的小宇宙,让每个人的小宇宙来创造明天的川农”,王静谈到。

李伟滔:双支计划让我心无旁骛追求科研

2012年,李伟滔正式进入我校水稻所,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便成功入选双支计划。在双支计划的支持下,持续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

“相比其他学校的青年老师,在申请不到项目时,心中无经费开展科研工作的无奈,而我们已经在双支计划的支持下,满怀信心的投入科研工作,放手拼搏,”李伟滔谈到。

没有经费支持,就无法开展科学研究。没有持续的经费支持,也就无法持续的开展科学研究。李伟滔认为,双支计划的支持,使得刚入职的青年老师“有米可炊”,在申请到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前,双支计划是开展科研的基本保障,是青年教师科研起步的生命线。在申请到校外项目后,双支计划依然是科研经费的有力补充和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主持的其他项目,部分报账内容受经费限制。最显著的就是,劳务费明显不足;没有列在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经费支持的报账内容,可以利用双支计划进行补缺;在没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中间间隙,是项目持续开展的有力支撑。

李伟滔谈到,双支计划的持续支持,可以不用为了快速发文章求业绩而做科研,可以静下心来深入的进行学术研究。而在发表高水平文章后,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更能够使我们不用再急于追求数量,将提升科研质量排在了前面。这有利于创新性研究的开展,可使科研成果做大做强,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他坦言,双支计划是每年一评,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今年层次低了,明年便想争取更高的层次;即使层次理想了,还想着要保持好现在有的层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研究成果。这也成为了我们工作的推进剂。

对青年老师,双支计划的作用可能更大。李伟滔感谢学校,“感谢双支计划给予我们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撑,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心无旁骛的追求科研。”

李明洲:让每个奋斗的老师都有成长和成名的机会

“总书记讲过‘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而双支计划牛就牛在,其骨子里蕴藏着的潜台词,就是‘让每个奋斗的老师都有成长和成名的机会’。”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明洲教授认为,正是双支计划的“顺势而为”,才使自己10年来“大有作为”。

李明洲称赞,双支计划充分激发了不同年代科学家的积极性;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除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鼓励合作,适应大科学发展需要。全球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一个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以人为本、有温度,在相近条件下,适当考虑女教师优先、专职科研人员优先、年轻教师优先;专项资助重农又重文,人类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有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才会对社会进步与变革产生积极作用;后补助激发自由创新,相对于“命题作文”,自由作文更能调动积极性。

卢艳丽:双支计划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玉米所所长卢艳丽是土生生长的川农人,201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正好是学校双支计划启动的第二年。当年作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申请项目要积淀、需时间,双支计划为她提供了第一笔科研启动经费,加上导师荣廷昭带领的双支计划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的支持,给她提供了一个宽松且高度信任的环境心无旁骛的继续博士阶段科学研究,这也为她后来连续4个的国家自然基金的申请立项奠定了基础。“它陪伴着我从一名普通的博士毕业生,成长为一名科研人员、一名教授,入选国家人才计划,产出一项项的成果,”卢艳丽谈到。

卢艳丽认为,学校制定的此项人才政策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也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每年滚动评选,凭硬实力说话,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相比于申请的各级项目经费,学校的双支计划没有繁琐的申报、审核、结题手续,给予了大家最大的信任和自主权,激励大家勇于探索未知的科研领域。“全面、细致的层次划分以及各项资助政策,能够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水平,享受成果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推动我向前进步,翻越下一座高山。”

卢艳丽表示,双支计划的实施对学校科研工作者的引导除了有形的资助经费外,更重要的是在全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强力推动了我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句话叫‘筑巢引凤’,作为一名在川农工作了多年的教师,我能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我们学校的年轻人人才辈出、干劲十足,这都是我们种下的‘梧桐树’迎来的‘金凤凰’。只要科研氛围好了,大家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出成果只是早晚的问题。”

徐定德:双支计划助我成功起步

2017年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毕业来到我校管理学院时,徐定德坦言自己的内心有点担忧。这份担忧主要体现在项目经费上。毕业了,脱离了以前课题组,没做事也不好意思再用课题组的数据。从科学院到川农,除了文章,自己什么都没有。报到前,看着身边的博士同学去其它高校,几十万的安家费和启动金,着实令人羡慕。以专任教师的身份入川农,需要白手起家,突然没了博士阶段课题组经费的支持,很是担心自己到川农后怎么起步。比如,搜集数据需要用钱,文章发表需要用钱,带学生需要用钱。

幸运的是,徐定德遇上了双支计划,“我感恩与感激学校的双支计划政策。学院和中心考虑到我研究起步的问题,给了我2万元的农村发展研究专项资金,助我成功起步。依靠这笔资金,我成功申请上了科硕硕导,成功获批国家自科青年基金和学校双支计划6层次。通过一年的努力,今年申请获批双支计划第4层次。有了经费的支持,我可以带领研究生外出调研搜集数据,也再也不用担心文章的版面费问题。相信在学校双支计划的支持下,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徐定德说:“现在,如果要我跟博士期间的同学聊天,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不羡慕你们的安家费和启动金了。因为川农有双支计划和后补助政策,学院还有一流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只要肯努力,项目经费和收入都有保障。同时,这份保障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期。”

姜维丹:仰望双支天空、脚踏科研实地

2012年底,姜维丹入职我校动物营养所,2013-2015、2016-2019分别连续3年和4年入选双支计划第五层次和第四层次,已受益于该计划7余载,感受颇深。她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双支计划构建和完善了一整套保障、激励、竞争与考评机制,其正确性、公平和公正性不言而喻。

姜维丹谈到,双支计划对自己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双支计划每年滚动申报,所以会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以双支计划层次要求为目标和方向,有压力也才有了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而且,双支计划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等同的人文关怀。双支计划层次入选、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和职称评聘三者相辅相成,通过入选双支计划,突破了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传统按资排辈的门槛,秉承了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是双支计划的受益者,”姜维丹表示,2015年自己因入选双支计划第五层次破年限获批了专业技术岗位5级岗(副教授一级岗);次年至今,虽然是副教授职称,但因入选双支计划第四层次享受校聘教授4级岗待遇,解决了后顾之忧,非常感谢双支计划,也感谢团队的培养、支持和付出。同时,双支计划是年轻有活力、有“爱”的计划。学校双支计划的层次入选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近年新增“ESI热点论文或高被引论文”的层次入选条件,紧扣了时代脉搏,贴心为科研工作者量身打造。“这种感觉就是,你可以潜心做科研、做事情,不用去理会凡尘的纷纷扰扰,学校的双支计划会主动为你考虑,双支计划‘大爱无疆’。”

李悦:“温暖”、“鞭策”与“梦想”—双支计划伴我成长

2015年7月,李悦以“学术骨干引进人才”的身份入职我校旅游学院。学校参照双支计划,在引进协议书上为她制定了四年的科研任务规划。虽然根据旅游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任务不算太容易,但她感受到了学校的重视、信任和期望。“这是鞭策,更是呵护。这是学校在帮我规划、助我发展。”

在入校第一年,李悦出版了一作22万字专著,第二年获得了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人,成为旅游学院首位主持项目获得省社科奖,且为旅游类奖项的教师,一跃进入双支计划第五层次。同年还发表了一作SCI和数篇一作收录论文,也成为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第三年,她把主研的自科基金的十年成果整理为150万字专著出版。在学校的鞭策和双支计划的激励下,她积累了一点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幸运地通过了正高级职称竞聘。第四年获得了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虽然已超额完成协议要求,李悦深知还应继续砥砺前行,以不负“引进人才”这一份殊荣。

“漫漫其修远,川农一路人。耕耘结硕果,授业赤诚心。”李悦以这首《求索》小诗,表达对学校的感激和作为川农人的无限光荣与自豪。她感恩学校为生活、工作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我心中燃起了为川农社科发展、为旅游学院发展奉献更多力量的梦想,鼓起勇气加入了旅游学院管理服务工作,”李悦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川农人才在国际旅游研究舞台崭露头角,为川农成为更加强大的“双一流”大学尽一份微薄之力。

冯先强:双支计划极大支持了我的艺术创作

2018年4月,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老师冯先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实现我校艺术类国家级项目零突破。

能够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冯先强感到很幸运。他尤其感谢学校、学院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艺术人才的成长,学院的领导老师多次对自己的申报书给予修改意见,尤其感谢双支计划艺术专项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的资金支持,让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在艺术创作上。

“终于可以用上更加安全的绘画材料了。”冯先强说,松节油是画油画的必备材料,每画一笔都要用到。以前只能用便宜的松节油,里面的工业原料多、气味大,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现在有了双支计划的经费支持,冯先强可以用上价格更高、但更安全环保的松节油了。

“再也不用每次写生都去上里了。”冯先强说,有了充足的经费支持,他可以去更多喜欢的地方写生,而且也可以待更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感谢双支计划让我有机会能够跳出地域性,欣赏更宽广的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刘书香:“双支计划”使得个人和团队的发展有章可循

“原来有这么多高端的人才计划和奖项有待我们去拼搏,我们学校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入选第七层次的食品学院青年教师刘书香说,双支计划每一层次的要求都是对日常科研工作的激励。

刘书香于2017年12月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2018年7月以引进人才的身份入职于我校食品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目前正开展低水分食品微生物安全方向的研究。刚入职时,刘书香对国内的科研项目类型、成果评价体系尤其是各类人才计划和科技奖项等内容并不了解,通过对双支计划细则的研读,才明白了应从哪些方面规划自己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并快速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节奏。

此外,刘书香已经申请加入了双支计划“农产品采后处理及品质控制的研究与示范化”团队,该团队研究内容覆盖了农产品采后加工、安全控制及功能因子评价与利用等多方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今年成员们分别入选双支计划第四层次(2名)、第五层次(3名)和第七层次(2名)。刘书香说,团队在负责人秦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发展迅速,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学术交流活跃,本人也成为两项省级项目的主研人员和“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及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参与人员。在这样的团队里她感受到了集体的关怀和支持,相信会在团队成员们的帮助下尽快取得优异的成绩。

王佳乐:双支计划对我既是鼓励,更是督促

双支计划结果一公布,土木工程学院的新晋教师王佳乐兴奋地说,“没想到会入选。”作像大多数新晋教师一样,没有科研启动经费,实验难以开展,这也曾经一度困扰着自己。了解到双支计划后,也担心过自己只凭着博士期间的成果,无法顺利入选。“现在能够顺利入选,真的要感谢学校的这项好政策,这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太有帮助了。以科研成果的积累来进行每年的评审,对我既是鼓励,更是督促。”

“有了学校双支计划的支持,我在川农大开展研究也有了底气。”作为入选第六层次最年轻者,27岁的王佳乐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四川大学读博期间,王佳乐的研究领域为污废水生物处理。“来到川农,我想尽可能的将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与学校聚焦“三农”的优势特点相结合,研发和探索适合农村小流域的污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同时,真正实现具有村镇特色的高效低成本水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我相信自己在川农大的科研道路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好。”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