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于8月14日-17日在温江召开。大会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我校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同承办的。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37家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近1000名代表参会。
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爱民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研究员,我校校长郑有良教授等专家出席大会。杨武云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郑有良教授致大会欢迎辞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他简要介绍了川农大的发展历史,表示学校虽然进入首批“211工程”大学后目前又进入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行列,但与其他一些高校还存在巨大差距,希望专家学者对川农大一如既往予以帮助和支持。
刘旭院士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参与筹办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谈到,今年是人类开始小麦染色体研究工作第一百周年,一百年间小麦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作物研究,进入分子研究时代后被水稻研究超越。本世纪随着小麦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小麦研究工作发生又一次飞跃,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国引领世界小麦研究发展的机会此时最有希望和可能到来,但能否到来还有赖于全体小麦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努力。他希望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越开越好,中国小麦科技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
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贾继增研究员在讲话中表示,今年大会是在小麦基因组研究高潮到来之际召开的,即将发表的国际高水平文章、参会人员数量和提交会议摘要的数量都反映了我国小麦基因组有关研究的发展。更多基础研究上有很好功底的新小麦人加入研究队伍,提高我国小麦研究水平。中国是小麦第一生产大国、第一消费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同时也是从事小麦研究人员最多的国家。此前在不同研究阶段,都是欧美领先。我国学者们应继续努力,破解包括小麦起源等百年来的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小麦生产上面临的问题。希望参会代表能充分利用这次会议开展广泛的交流、讨论,让此次大会在我国小麦研究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近年来,小麦基因组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小麦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专家学者们将围绕小麦基因组学、小麦新基因发掘、小麦基因克隆方法、小麦分子育种与种质创新、种质资源介绍与分子育种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据悉,大会共收到参会代表提交的摘要291份,有43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分别以特邀报告、一般报告和研究生报告进行了报告交流,有近60名与会者进行了会议墙报交流,介绍了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共同探讨小麦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我校陈学伟研究员应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介绍“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基础发掘及育种应用”。
大会现场
我校陈学伟研究员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