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新引领 瞄准重点施力
——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超额完成第二轮建设任务
8月23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来校,对以校长郑有良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第二轮(2014-2018年)终期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听取团队各岗位专家汇报工作总结、咨询提问、查阅相关资料,考核组一致认为,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以“提升麦类作物生产能力,保障绿色安全生产”为指导思想,各位岗位专家结合优势和特色,在产业指导与服务、生产应急处理、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指导与培训、科技扶贫等领域等取得突出成绩,超额完成第二轮建设期间各项工作任务,顺利通过绩效考核。
多学科专家协同作战,有效助推麦类作物绿色生产
麦类作物涉及小麦、青稞、荞麦等,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青稞是甘孜和阿坝藏区主要粮食作物,而荞麦是凉山州彝族同胞的特色作物,因而其绿色安全生产不仅对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而且对确保我省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口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为提升我省麦类作物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四川省农业厅于2014年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第二轮建设,围绕我省麦类作物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设置岗位专家。首席专家郑有良教授率13名岗位专家,11个单位的92位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的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实力不俗,他们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正高28人、副高35。
团队突出创新引领,瞄准重点施力,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机具上持续创新,大幅提升四川麦类作物生产能力,有效搭建“种业企业+育种栽培专家+种粮大户”对接平台,加速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及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全省农村扶贫攻坚,五年来,团队培育了27个麦类新品种,建立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6个,试验示范面积达3.0万亩,获各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共发放技术资料6.2万余份,开展现场技术培训77次,接受培训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近40000人次,技术服务面积达230万亩。
选育新品种,产量品质双提升
五年来,团队培育了27个麦类新品种,在产量和抗病抗冻品质上实现了突破。
从产量来看,小麦新品种较“十一五”期间,区试亩产增长29.2公斤、增幅8.2%,生产试验增产35公斤、增幅10.1%。10个新品系区试整体平均亩产超400公斤,标志我省小麦育种已跨入400公斤/亩的育种新阶段。在江油高产示范中实打验收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种粮大户中等规模(50亩)生产,亩产可达550公斤以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我省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利用成果最显著,共培育出携带人工合成小麦血缘的小麦新品种13个。2016年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以“四川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为题对团队育种工作进行肯定。
从品质上看,由于突出抗病和抗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有效提升了四川小麦绿色安全生产水平。四川是我国条锈病重发区,从2014年开始,条锈病病强毒性生理小种条中33开始在生产上大流行,团队及时加强了抗条锈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有效应对了新小种的危害。白粉病是制约小麦生产的又一大拦路虎,团队高度重视白粉病抗性育种,育成品种中70%以上兼抗小麦白粉病,解决了长期困扰小麦生产的抗性品种缺乏问题。一些小麦品种更表现出突出的抗冻能力,在2016年春季四川多地遭遇低温寒潮霜冻天气给小麦生长带来毁灭性打击时,有效稳定了小麦生产。
新技术+新农机,构建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结合现代农村规模化种植需求和青壮劳动力减少的实际,团队通过新技术集成和新式农机具研发,创新性地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我省的麦类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稻-麦”全程机械化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双三O”带状机械化种植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种粮大户机械化高产稳产种植模式、盆西丘陵麦区稻茬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研制、川藏高原青稞配套栽培技术研制、小麦主要病虫植保无人机轻简化喷药防治……每一项技术都力求因地制宜,做到既节省劳动力成本,又提高产量。如“稻-麦”全程机械化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采用全程机械化和“早熟小麦/直播水稻”新的轮作模式,节省劳动力成本,增效达300元/亩。针对盆西丘陵麦区气候生态条件、土壤肥力、生产条件及品种要求,研制的稻茬小麦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江油市示范应用增产效果明显,平均亩产可达620公斤。
此外,团队还通过改进优化收获机、收割机、直播机、施肥机等耕作农机具,编制《丘陵地区轮式田园作业机械静态纵向和横向极限翻倾角的测定方法》、《丘陵地区田园作业机械质心的测定方法》等四川省地方标准,推进麦类作物生产高效化、标准化。
社会责任在肩,倾情助力脱贫攻坚
“作为农业高校,四川农大责无旁贷,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席专家郑有良教授把学校的这种情怀和理念也带来到麦类创新团队中,团队通过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无偿提供良种等多种方式,倾力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自麦类创新团队2014年组建以来,共联系了15个市州26个县市区49贫困村,派出专家31名,建立产业示范基地25个,面积6300亩;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12家;34人参与地方技术扶贫专家服务团,开展巡回指导95次,开展培训指导78场次,培训2500人次。
扶贫就要扶产业。团队深谙此理,与国家级贫困县古蔺县进行产业对接,参与了产业调研与扶贫规划工作;在美姑县指导贫困户发展荞麦、燕麦、核桃和养殖等产业,协助他们制定产业脱贫规划;在甘孜和阿坝藏区协助制定了174个村脱贫技术方案,指导贫困户发展青稞新品种种植产业,无偿为贫困户分发20万公斤青稞良种。
扶贫要抓住关键点。团队以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为重点,抓好致富带头人,推动贫困县摘帽。为威远县技术扶贫人员培训了小麦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主持了达州市157名第一书记产业扶贫培训,引导贫困村构建农机化服务体系,打造秦巴山区科技扶贫新标杆,副省长杨兴平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创新组织管理,加速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
麦类作物四川创新团队是国家小麦、大麦、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四川麦类产业链上人员的有效补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四川省麦类创新团队在岗位设置时,在新品种选育、机械化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增加了人力,以弥补国家小麦、大麦、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四川缺乏新品种选育、机械化及植保等岗位专家的不足,在生产示范基地选择上也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有效补充,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对四川麦类生产区域技术指导的全覆盖。
团队建立了“种业企业+育种栽培专家+种粮大户”对接制度,创新性的搭建新品种集中展示平台,规范和完善了小麦主导品种遴选和推荐方式,加速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及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晒田间、晒现场、集中评议、阳光操作是近年来团队在开展小麦品种推广上的主导思想。无论是主导品种推荐、育成新品种(系)鉴定,还是突破性新品种遴选推广,品比试验、现场田间考察都是少不了的环节。2014年4月,首席专家与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带领全省70余名专家学者,对近年来育成新品种(系)进行了田间考察与鉴定,同年9月,组织育种、栽培、植保及推广领域专家,对新品种进行集中评议,一致推荐川麦104、蜀麦969、川麦60和绵麦51等4个表现优异的小麦新品种列为2015年四川省主导品种。2015年4月,四川省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推广现场会邀请了小麦主产区农技推广部门相关负责人、种业企业、种粮大户、小麦育种、栽培专家等赴广汉示范点,对表现突出、推广应用潜力大的新品种进行现场观摩。2018年7月,四川省青稞育种与生产现场考察会的召开,也标志着“让事实说话”的品种推广思路得到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