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立秋之日,2012年的暑期生活走过了一半。
就在暑期的前一周,学生社会服务的新闻铺天盖地般传来,同学们纷纷走出象牙塔,走进城市和乡村,迈向科技园区和企事业单位,远赴偏远山区,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责无旁贷地发挥着推动城乡进步与发展的催化剂功能。
与此同时,走下三尺讲台、收起教案的教师们发挥专业特长,为城市、社区、乡村的经济发展,为城乡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他们通过传播新成果、新思想、新知识服务基层群众、奉献科技力量。
在服务形式上,实现从点对点向平台辐射式转变
不久前,学校组织的一支专家团队顶着炎炎烈日,奔赴阆中开展农业调研和阆中市特色农业产业现状及生产问题对接研讨。团队一行8人,涉及了农村规划、食品安全、农业机械、果树产业等领域的专家。
他们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实地参观了该市五马、沙溪、裕华等地的特色产业基地,对阆中的中药材、生姜、果树等产业及观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调研。
调研后的分析会上,专家们结合阆中产业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思路,展开了热烈探讨。他们建议阆中今后发展立足于生态和文化的优势,注入现代农业的科技元素,借力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研究生产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而破解经济发展阻力。
接下来,学校将围绕阆中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供科技、信息、技术等智力支撑;推进科技成果在当地的引进和转化,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加快阆中市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还将派出人员到阆中挂职锻炼、实习,让阆中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人才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省内主动上门寻求科技合作的县、市、州越来越多,纷纷前来为强农富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借脑”。
在服务领域上,实现从特色行业向地方新兴战略行业转变
数日前,为切实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都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四个一批”推进行动,即突出抓好一批重点攻关项目、一批重点转化项目、一批重点推广项目、一批重点创新载体建设。
虽说“四个一批”行动仍就离不开一个“农”字,但从成都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督查三个方面,不难看出对此次行动的重视程度,希望重点在生物技术、农机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前沿技术上开展攻关,确保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良种繁育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
作为省属高校中的农业老大,我校将牵头2项、参加4项重点攻关项目,参加3项重点转化项目,牵头1项、参加3项重点推广项目,牵头1项、参加2项重点创新载体建设项目。同时,学校将按照成都市农委和科技局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全面参与成都市农业科技“四个一批”工作,为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在服务内容上,实现学生暑期社社会服务多元化
暑期,都江堰校区旅游学院一支近50名师生组成的特殊队伍走了很多天,他们在省林业厅的委托下,参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内容之一——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社区社会经济调查。该项工作是“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国家林业局部署、四川省林业厅委托实施,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协助。
“调查活动对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大熊猫栖息地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们介绍,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人口结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土地利用情况、能源的利用,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等。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或小组座谈,抽取了大熊猫栖息地内、栖息地相邻及栖息地外的样本村,随机抽取农户入户展开问卷调查。
炎炎烈日下,我校上万名青年学子组织的一支支社会服务团队,成为暑期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调查农村文化发展、送电影下乡、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关心留守儿童、宣传毒品危害、为农民传授电脑技能、寻找雷锋人物、赴偏远山区支教……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此起彼伏。
记者从社会服务日记感受到,广大青年学子奔赴山乡村寨,运用知识技能开展形式各异的社会服务活动,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艰辛也有欢笑,有震撼更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