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新生焕光彩——都江堰校区搭乘变革的快车融入一校三区格局

2012-11-16 10:25:12作者:张峻绫 来源:都江堰校区 点击数:

  
    
  2012年9月,又一批新生到都江堰校区报到,看到美丽而温馨的校园,眼里充满了希望和喜悦。“把孩子交到这里很放心”。家长们满意地说。从十一年前招收中专生发展到招收重点本科生,从地震后的伤痕累累重生为今天雅致而温婉的校园,都江堰校区搭乘学校改革发展的快车,成功实现蝶变新生,顺利完成了从中专到“211工程”大学本科分支的跨越升级,蜕变为学校一校三区中一方有力的触角,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

  一校三区定格局
 
  校本部是“底子”、成都校区是“牌子”、都江堰校区是“面子”,党委书记邓良基形象的比喻揭示出学校对都江堰校区清晰的定位。循着都江堰校区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描绘出校区融入一校三区格局的发展曲线。
  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我校,成为都江堰分校。
  2002年停招中专生,始招本科生。
  2003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及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迁至原都江堰分校,都江堰分校与学校建制逐步融合。
  2009年,学校统筹格局,都江堰分校正式更名为都江堰校区,撤销了原文理学院、职业师范技术学院,形成了城乡建设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三个相互贯通、学科交融的院系格局。
  2010年10月,成都校区正式启用,都江堰校区城乡建设学院的园林本科、室内设计专业,旅游学院的生物技术教育、园林职教专业,商学院的国贸本科专业调整到成都校区。三个学院的专业设置更为科学合理。
  同年11月,校区三个学院升级为正处级建制,此次机构建制调整标志着校区和学校管理体制终于一体化,都江堰校区迎来发展新起点。
  校长郑有良曾把都江堰校区学院升级一事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成都校区启用三者相提并论,评价它“在川农大发展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都江堰校区真正被纳入了学校的规划版图里,各学院开始在学校的总体目标中寻求定位和方向,争抢机遇,纷纷打出了自己的特色牌。
  “从纵向看真的是‘飞速’。”城乡建设学院张可老师09年来校工作,见证了都江堰校区的发展历程。建制升格以来,学院的教师教学干劲更足,科研热情更高,校区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重点本科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了省内外的拔尖学子前来就读,校区新增1个本科专业,1个重点学科,1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在新的布局中校区学科逐步完善,打造了一块块闪亮的品牌。
  “09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20项,发表论文47篇,主编专著10部,承担完成了横向合作项目73项,经费近1000万元。”旅游学院行政办公室主任屈智成细数着近几年来学院科研方面的数据。2009年,学校出台了“211工程”双支计划,科研资助催生了优秀的学术成果,也为青年教师们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区先后获得“双支计划”资助经费达72万余元,获得科研成果后补助42万余元。
  “商学院老师近年来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就达35个。”商学院行政办主任刘健康说。校区也开始重视校地校企间的合作,各学院结合科研优势承担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安居房质量检验”、“国务院扶贫办地震灾后调查”、“地震灾害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评估分析”等灾后重建项目及经济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学院也广为开辟学生实习及就业渠道,城乡建设学院今年在首场招聘会上吸引三十余家就业单位前来求贤,旅游学院已经把实习场地拓展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而商学院也与宜宾海关、成都驰远科技有限公司等30个挂牌实验基地进行紧密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都江堰校区的名号越来越响亮。
  一校三区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大格局的变动上,也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上。
  “以前访问本部的网页需要接入外网,现在图书馆资源、教务信息财务信息都可以共享了。”校区网络中心孙丽华老师说,“虽然地域不在一起,但是管理上让人感觉是近的。”2010年8月,三个校区网络实现一体化,校内三线高速联通。如今,异地借还书籍,异地补选课都得以实现,而一卡通也真正变成了校园通行证。
  “平时询问到雅安和成都校区车辆的电话很多,部门学院的都有。”校区后勤服务公司办公室詹燕老师说。带材料,送文件,三个校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校区的司机师傅们也多了个“信使”的身份。
 
  抢抓机遇求发展
 
  2008年的地震,都江堰校区受损严重,三年灾后重建结束时,校区教学生活设施已得到全面升级。
  “以前老师们没有专用的办公室,如今连电脑基本是人手一台。”今年毕业于西南交大的刘贵军博士独自享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在多个工作机会面前,他最终选择了都江堰校区,他说因为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了他。
  “教学仪器,设备都更新了,计算机都更换了上千台。”教务部主任赵晓云介绍,灾后重建用于实验室投资就达1100万。城乡建设学院更新设备,精致打造农林遥感与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与设计四个专业实验室,旅游学院灾后已经建成旅游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2个专业实验室,建成了旅游实习酒店校内实习基地,而商学院借重建之机也建设了5个装备一流的数据分析实验室、1个经济分析实验室以及4个语音实验室及音频发射室。
  如今,校内教室已经可以满足万人学生规模,多媒体教室增至50间,城乡建设学院张可老师一周22节课,每节都可以用上多媒体,形象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打造精美校园”是继重建之后学校亮出的新牌。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都江堰校区立足实际,力求把难题变为有利的机遇。
  ——由于都江堰校区两面临河,防洪防汛是老大难的问题。校区集中对杨柳河进行了多次清淤治理,升高并加宽了东西区之间的拱桥,同时又改建了通透式围墙,让河道成为校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地震中受损的树木园,也从恢复设施变成了凉亭路道,假山喷泉,路灯绿篱等一一俱全的学习休闲场所,而在地震中,那里的入口还曾是一块用来存放生活垃圾的荒废地,如今,又种上了花,树木园恢复了天然氧吧的功能。老年协会的“音乐聚会”,同学们的“英语角”,都能在树木园里找到最适合的一角。
  ——柳岸路置换回来后,原来保障安全的东西间墙逐步拆除,柳岸路栽种了从小麦所移栽的银杏等珍稀树木,而原来的围墙死角也得到了清理,亮边亮角,全面覆盖监控摄像,把原来大家不敢去的角落变成了宜人的休闲步道。
  ——校园一卡通的功能逐一开通,食堂吃饭,超市购物,图书馆看书,师生们有了便利的通行证。
  2012年,学校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置换协议,置换入4宗地块,校园面积扩大了60余亩,地盘的扩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伸展拳脚的空间,都江堰校区正致力于打造精美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争取着崭新的发展机遇。
 
  保障民生谋幸福
 
  “运动球场上没灯,晚上打篮球看不见。”
  “马上安装!”
  “每天早上清运垃圾的师傅来得太早了,影响睡觉。”
  “请同学们理解,每天清洁工人们4:00上班,让校园一早就很干净。”
  2012年11月,都江堰校区再次召开了“沟通、理解、信任”的面对面座谈会,各学院各部门向学生收集意见并面对面交流,现场办公解决质疑,反馈信息。
  如今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对话交流已成为校区推行的常态机制。食堂里,设立了投诉台,由专人负责收集投诉意见;教学楼里,挂上了意见建议箱,让同学们来信提问题;网页上,公布了管理者的联系方式,让同学们可以直接反馈意见;校区还拟开通信息收集专线,让同学们通过热线的形式反映困难和问题。
  都江堰校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问到谁,谁就是第一责任人”。学生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并逐一解决。柳苑餐厅上设立了健身房,宿舍区新增了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等,专门自习室里安装了空调,新生集中的老宿舍楼安装了洗漱台以及就业服务中心、人生咨询发展中心的相继成立,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是对学生满满的爱。
  教师的民生也得到关注。校区176套原址重建的住房让教师们离开了拥挤的板房,52套公租房又为新进教师提供了温馨的居住环境,而今,学校正着手规划置入的红庙巷、外北街地块,以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考虑到有些教师居住较远,校区新增了教师休息室,床位上铺上了崭新的床垫,为教师课间休息提供方便。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川农人”,2012年9月,穿越岁月的风雨,毕业五十载后农62级校友回校聚会时深深感慨。这也是所有都江堰校区师生的共同感受,我们都是川农人,继承着同样的精神血脉,大家找到了家,也找到了幸福。

    编辑:李劲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