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2014届毕业生保研捷报频传,有69名学生被成功保送研究生,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3年来,农学院共有632人保送或考取国内“985”、“211工程”、中科院系统高校,7人出国留学深造,占全院毕业生人数的33.06%,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极大提升。
这些成绩与农学院不断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通过几年的实践,农学院的职业规划培养在毕业生中已初见成效。
规划跟踪指导 应届毕业生受益
农学院农学专业的王小康被保送为北京大学植物学直博生,获得2012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他在大二时就曾参加农学院职业规划大赛,并取得了第二名佳绩。
参加完比赛后,王小康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他发现自身状态与未来规划还有很大差距。“一个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人,规划未来又有何用?”于是,他决定努力学习,日臻进步,将规划落实到行动上,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大二进实验室,尽早熟悉实验室工作;大三致力于学生工作,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四完成GRE与托福考试。
除了职业规划大赛使他受益良多以外,高端学术讲座对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尤其是颜济教授在“科学、技术与研究”讲座中提到的“科研就是把这个领域的东西全部掌握,然后再创造新的东西”的这句话让他感觉终身受益。
虽然已经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但王小康并不止步于此,他正在潜心钻研学术,争取在更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王小康说:“我很感谢农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无论是从科研还是从为人处世,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他们对学生工作的一丝不苟,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深信理想主义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萎靡。”
和王小康一样,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张碧波也是一系列职业规划活动的受益者。
初入大学时,张碧波并不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后来在学院辅导员老师的建议下,她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做了一份职业规划测评,并根据自己内向的性格特点,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干部工作来提升沟通能力。通过担任部门委员、助班等工作,她切身感受到:“在担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她也从各种职业讲座及就业信息中学习到了很多经验,越来越认可校院为同学们职业规划所付出的努力,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义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路途的航标,使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具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和指导意义。
职业规划 层次分明
农学院依托国家级“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建立了“元才教育、开放融合、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运用于全体学生培养工作中。
为帮助同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年农学院都会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通过比赛唤醒同学生涯规划意识,探索自我,认识工作世界,制定可行的规划并付诸行动。
农学院针对高年级同学开展“求职航标”系列活动,邀请职场人士与学生面对面,加强同学们对职场的了解,提升大家的就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研究、开拓视野,农学院从2010年起先后举办了40余场高端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带来前沿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的讲解、轻松幽默的氛围,让每一场讲座都受到了师生的追捧,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坚定了走科研道路的梦想。
据悉,农学院将继续总结职业规划所获得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暑寒假实习,把传统的短时间小众社会实践转变为假期长时间的企业实习,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努力打造出与用人单位、社会需求相符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