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初露尖尖角
——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未来
“这次出去学习,收获是全方位的。”刚从清华大学学习归来的张丽君如此总结这一年的访问学者经历。她是我校艺术设计方向老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进修的第一人,也为她提供了一个机会,得以从国内一流学科的高度思考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未来。
找到特色一定能做好学科建设
清华大学美院设计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学习期间,张丽君对一流学校一流学科的教学方法更熟悉,更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国家形象塑造论坛,接触到国内外设计研究前沿。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当时,清华美院的一位老师得知她的知识背景是农林方向后主动提出,可以在生态包装方面共同研发,做好农业生态材料的运用和文创产品的开发,“结合学校特色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找到特色一定能做好学科建设。”她说。
而在了解其他高校开设课程的情况后,她发现我校在艺术设计相关课程开设上紧跟前沿,在四川高校中走在前列。不过,在清华学习中,她也发现一流学院设计专业除重视设计外,也在研究媒介后台技术,“这也提醒我们,强化学生媒介素养很重要,搞设计的也要懂传播技术”。
下一步,张丽君打算进一步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加强交流等,让我校相关研究始终对接研究前沿,争取在川内乃至全国积极发声。
她建议学校建立常态化的机制,鼓励艺术设计类老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学院、大型设计公司、行业领域标杆企业等学习进修,提高教师技能,更好的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的本源是学校的整体艺术氛围
“在清华大学,学到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师生那种对专业的不断超越的精神,很感动人、激励人。”张丽君说。
清华美院的老师对自我要求很高,他们以工作室为家,六七十岁的老学者也常常是晚上12点过才离开工作室,张丽君的导师马泉则经常通宵加班。最可贵的是,他们体现出的对已有知识的不断突破的精神更是感人。导师马泉研究的是城市空间视觉叙事,在发现可以从音乐角度来寻求新的研究领域后,五十多岁他开始学弹钢琴,“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一点儿也不窘迫,感觉他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每个阶段,摒除自我设计的屏障。”这种务实严谨的作风深深影响了张丽君,虽然是访问学者,但是她一点也不敢放松,每天起早贪黑的投入到学习中。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清华美院的实验室全开放,而且种类繁多,绘画、金属工艺、陶瓷、版画、玻璃制品等等,学生自己购买材料就可以到任何实验室去旁听、实验。“艺术设计的本源是学校的整体艺术氛围,在这些实验室里同学能真切体会到艺术创造中的毁灭与重生,通过这个过程,让人对事物充满敬畏虔诚之心,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张丽君建议我校也可以建设一些手工艺实验室、传统工艺实验室,浓郁学校艺术氛围,注重专业交叉,催生开放多元的创作。
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与未来
近年来,在推进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中,学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学校成立了艺术联合会,今年,学校又将艺术专项纳入双支计划,进一步激发了艺术类教师研究和创作热情。今年共有63位艺术老师申报戏剧、作曲、影像、绘画、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项目,54个项目成功获批,共计资助经费19万元。
张丽君介绍,我校三个艺术学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分别在艺体学院、林学院、风景园林学院,三个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对引进艺术类师资给予了足够的倾斜,适当破格,适合艺术类专业实际,从2009年不到10位发展到拥有60多位艺术老师。在实验中心方面,设计学科添置了上千万的仪器设备,改变了专业实验条件。在研究平台的搭建上,木材工业与家具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特色品牌中心等的建立,为三个艺术设计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依托我校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成功申报的校内自设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城乡环境与视觉设计”,今年开始正式招生。艺术设计类的学科建设开始加速。
“艺术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度、归属感日益增强,而学校通过艺术类学科的长足发展,更能体现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张丽君说。小荷初露尖尖角,在当前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大潮中,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还需鼎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