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稿·科学研究篇】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助推跨越

2016-09-16 12:06:37作者:张喆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创新发展,科技先行。

  回首110年办学历程,在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征途上,让学校感到最骄傲的应该就是,我们成为了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6年通过专家组预审时,学校已有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为代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应该说,能够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主要就是依靠了科研。

  一代代川农人将重视科研、潜心学术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强校之路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为天”的治学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我校科学研究工作捷报频传,不断涌现出令人瞩目的新佳绩、新突破,为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佳绩 彰显强大核心竞争力

  今年暑假还未结束,学校就收到了好消息:“2016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再创佳绩,获批59项,资助直接研究性金额2426万元,比去年增长4项。居全国1499个申报单位的149位,全国26所农林院校中第8位,四川高校排名第4位。”

  据统计,自1986年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来,我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2项。近十年,尤其是2009年以来,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资助项目总数和经费不断攀升,2009年到2016年共获资助350项,年均43.8项,增长近10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长足发展是我校近年来科研工作的亮点之一。瞄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展现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社会影响力也得以不断提高。

  十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与经费持续增长,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395项,较上一个十年约增长了1.5倍,其中首获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到校科研经费12.1亿元,较上一个十年约增长了5.4倍,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5.34亿元。

  十年来,学校科技成果产出硕果累累,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1项,较上一个十年增长了103%,其中:主持或合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1项;获省哲社优秀成果奖22项。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校以主持单位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的佳绩,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2位。

  十年来,学校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共发表SCI、EI、SSCI、CSSCI论文3753篇,较上一个十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SCI收录论文由0增至5篇。2013年,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明洲教授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影响因子35.2的《Nature Genetics》发表,创下了我校科技论文影响因子新高,也创造了四川第一。

  十年来,学校新增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审定新品种(系)279个,获授权专利2012项,较上一个十年分别增加了150余个、2000余项。2011年,由李学伟、王继文教授分别主持选育的天府肉猪、天府肉鹅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分别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生猪培育新品系、水禽培育新品系。2013年,程安春教授主持研发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CH60株)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实现了我国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CH60株)批文和规程产品的从无到有。黄富研究员主持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宜香优2115”被确认为2015年农业部超级稻品种,是西南稻区唯一一个新认定的超级稻品种。肖千文教授主持培育的“川早1号”杂交核桃于2015年5月正式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我省国木杂交审林品种的空白。杨文钰教授团队提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为国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技术贮备,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轮作和间作套作,重点在黄淮海及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

  此外,学校还扎实推进协同创新,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新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验站和基地30个,获准省部级创新团队31个。

  新制度 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如果把科研工作比作学校发展的“引擎”,那么科研工作制度就是这个“引擎”的“燃料源”。在我校,以双支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断为科研工作装满“燃料”,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09年4月,“211工程”双支计划(即学术支撑人才的专项科研支持计划)启动大会隆重召开。学校在当年投入近1200万,对申报双支计划各层次、创新团队、面上专项及科研成果后补助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资助。此举是我校着力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其资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没有人能预想到这项制度会给学校带来多大改变,但这种改变立竿见影。“老师们忙碌起来了,在讲台和实验室之间;学生们动手的机会多了,实践多了,视野也拓宽了。当每一个老师、学生行动起来的时候,学校的品牌越来越响了。”

  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青年教师刘贺贺还在校读书期间,就亲眼目睹了双支计划带给学校的巨大变化。毕业时,他毫不犹豫把简历投在母校,因为他明白,这样一个能够促成发展的平台,值得留下来。当很多人在从学生时代过渡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之中,感到迷惘不适时,刘贺贺并没有,因为他始终把双支计划的内容装在心里,并结合起来思考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因为只有把自己纳入到双支计划的层次中,才会使刚参加工作缺少经费的窘迫状态迎刃而解。如今,刘贺贺唯一的感觉是就是每天时间不够用,拿到科研启动经费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试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眼看着这些想法逐渐开花结果,自然奥秘在探索之中被逐渐开启,是何等幸福。

  以前有老师认为搞学术、写论文、做科研就是为了评职称,职称上去了,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双支计划则打造了一个新的赛场。如果把搞科研的人看成运动员,那么之前的状态像是在赛场自娱自乐,喜欢就搞不喜欢就不搞。通过双支计划的导向,不仅为“运动员”找到跑道,还有人在旁边喝彩加油,身处这种环境,你不想跑都难。重视科研、多出成果的理念已在教职工中形成共识。

  此外,双支计划还重视加强团队建设。“自然学科没有团队根本出不了大成果。双支计划鼓励构建融合性团队,这比行政命令下构建团队更考验团队领导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也更有利于催生大的成果。”这种思路得到了动医学院程安春教授的赞赏。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根据科研工作发展新形势,2013年“211工程”双支计划更名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内涵更加丰富,改革了管理办法,重点体现绩效考评。与此同时,《教职工奖励办法》、《教职工业绩评分标准》等配套措施也发挥了良好导向作用,把教职工的焦点成功引向科研。

  7年来,学校共投入2.1亿元持续实施双支计划,通过长期稳定资助科研经费,让全校入选各层次的学术型教师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标志性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人才、项目和成果三者良性循环,最终有力地推动全校各学科专业快速发展。

  新突破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已经吹响了“冲锋号”。

  2011年,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突飞猛进,由之前的3个猛增至10个。新增生物学、草学、林学、园艺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风景园林学7个学科,涉及理、工、农、管等几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学校主干专业,为学校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2012年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和畜牧学均排名或并列排名第4,林学和草学并列排名第5,兽医学并列排名第7。排名较上轮学科评估均有上升。

  从2015年7月起,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跻身世界前1%,标志着这2个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我校ESI上榜学科数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4和第3。

  2015年11月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0年间被SCI和SSCI收录论文2881篇,论文总被引次数14533次,篇均被引次数5.04次。这充分表明以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为代表的我校学科建设已步入又好又快发展时期,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显著提高,为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5月,我校自主增列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农业工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均通过校级专家组评审。若最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将形成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新格局,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将覆盖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等,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将覆盖机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文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商学院等,新增专业学位类别将覆盖艺术与体育学院、林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等,将实现在三校区各培养单位的全面覆盖。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此次调整后理论上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将净增3个(不含自设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将净增30个(不含自设二级学科),学校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选择性开展增列二级学科招生和人才培养。新的学科布局,将进一步突显我校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十年跨越,学校科技工作及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要继续贯彻落实学术为天的理念,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奋力开创科技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