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脱贫攻坚

2017-11-10 09:43:18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师生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三)
  
  “我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情意深深的话,彰显了党中央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掉队的决心。这也鞭策着我校科技推广工作者不断奋进,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记者特意采访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敏,科技特派干部、园艺学院龚荣高教授,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商学院副院长蓝红星,农学院刘卫国老师,动医学院刘雅茹同学,从多个侧面共同探究科技扶贫中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照19大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今后努力的目标,以更好的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张敏:开创从顶层设计到全员参与的扶贫新局面
  
  十九大对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更高,我们的责任和压力更大。脱贫攻关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了才能够实现持续脱贫奔小康,才能进一步支撑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做好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校领导挂帅负责一个区县,政策激励和专项经费支持,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全校师生同参与”的扶贫新局面,学校还通过召开扶贫专题工作会、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制定扶贫地区档案、启动科技扶贫行动、开展扶贫捐款活动等一系列“组合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形成了齐心协力、全员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在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我校还应在整合力量、密切对接、强化保障这几方面继续加强,尤其是长效帮扶机制的探索,这样才能真正使帮扶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增强贫困村经济发展后劲,将扶贫帮扶工作推上新台阶。下一步,我校将在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规划,地方人才培训和培养,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和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特别是将针对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区)实施一县一策的帮扶措施,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
  
  龚荣高:更好的构建地方和学校科技扶贫协同机制
  
  就目前来说,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科技扶贫方面,总体上发挥了较好地协同作用。但从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出发,如果能从地方长效谋发展的角度,整合学校资源,优化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应该能更好的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为科技扶贫校地协同提供原动力。将高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有机地植入贫困区,整合校地资源和平台,发挥地方和学校的优势,增强贫困区的造血功能。譬如,开展类似于园艺教工党支部与贫困村共建校地党支部,建立精准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采用“教师党员+贫困户”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方式,形成“手拉手”的网络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员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的问题。同时,利用专业、科研优势,在支部共建的贫困乡提出质量品牌建设的系统帮扶措施,指导创建了“山里红”专业合作社,创立的“汉源甜樱桃”品牌走进了中南海,产品高出市场售价5-10倍,充分发挥出地方与学校的协同作用。
  
  二是科研人员持续沉在基层,为校地科技扶贫的协同作用提供智力支撑。科技扶贫并不是简单地搞几次科技培训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专家教授践行“川农大精神”,沉入基层,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结合各贫困区域的实际情况,用敢担当的精神,厘清思路谋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紧密结合,共同制定适宜的脱贫方案和模式,既要关注贫困人员的观念转变,又要考虑科技推广与应用,创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和品牌,推进地方和学校科技扶贫的协同作用。
  
  三是优化科技扶贫校地联动激励机制,为科技扶贫注入新动能。脱贫攻坚被称为“一号”工程,可以探索形成地方与学校联动评价机制,尤其是引入社会评价指标,对“用心、用情、用智”开展科技扶贫,并做出一定成绩的“真扶贫”专家教授,给予多方面的激励,将利于发挥校地科技扶贫协同作用,促进科技扶贫持续推进。
  
  蓝红星:我们应为贫困群众脱贫做好理论探索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扶贫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我们广大的社科研究人员来说,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贫困地区一线,用民生情怀做实、做好、做精为人民谋幸福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的理论探索。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我们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智库,成为川农大服务扶贫攻坚战的一张名片。近三年,中心先后有7份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被扶贫部门直接采用;学校承担完成的《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为全省各地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2015年和2016年学校牵头完成的《四川省贫困退出验收考核评估总体方案》,为四川在2016年国家对22个中西部省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未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总书记报告精神为引领,努力为四川及全国脱贫攻坚贡献新力量:一是着眼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脱贫长效增收机制等当前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专项调研,形成紧扣时代主题、扎根扶贫实践的研究成果;二是深度参与助推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全力做好精准扶贫成效考核省级第三方评估工作;三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去,不辱使命地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卫国:投身精准扶贫需要情怀也需要制度激励
  
  有效解决新时期区域性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学校多数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精准脱贫给了大家一个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绝佳机会,也迫使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我认为,作为普通科研人员,投身精准服务,需要情怀的支撑,特别是从事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带着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深深的热爱,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充分了解农业生产者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对区域农业资源状况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凝练,将科技扶贫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为精准扶贫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通过顶层设计,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完善制度,全方位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投身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伟大的精准扶贫事业。
  
  刘雅茹:农科学子应投身扶贫社会实践
  
  “学农爱农,青春无悔”,作为农科学子,至今为止三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在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我,对“农”这个字有天然的亲切感。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青年学子并不是旁观者,而是能为之付出努力,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个暑假,我跟随着学校的实践团队一起,深入到了农村基层,探访各大贫困村,和养殖户们交流。真实的体验让我从一个看到3、400斤重的猪会吓一跳躲到其他人身后的女生,变成了一个能够将理论和现实中各式各样病例联系在一起的实习兽医。从最基础的药物发放调查圈舍情况到为养殖户们开培训大会讲解防疫和病畜治疗的知识,深入各个贫困村的活动,与当地老百姓的交流,也让我对利用所学帮助老百姓致富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更激发了我的学农、爱农之情。
  
  知识就是力量,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真正的知识一定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我们不仅要擅长学习新的知识,更要善于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学活用,去服务社会,改造农村。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冯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优秀教师标兵
  • 【优秀教师标兵】王西瑶:言传身教助振兴,走出“薯”光之路
    【优秀教师标兵
  •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川省科学技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