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牦牛存栏总量设一个上限,走出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在提高草场产量、牦牛产奶量、母牛生育率、牦牛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提高附加值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红原县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全县草原面积达756.37万亩,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牦牛养殖资源,牦牛存栏量超过49万头。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昭化肉牛羊科技小院驻站专家舒刚副教授、张伟讲师一行,在红原县科协主席贡波的陪同下,深入牦牛养殖基地、交易市场等进行调研,把脉红原牦牛产业发展。
记者走进龙日镇龙日坝村的雅克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只见圈舍里集中育肥的牦牛体格高大健壮,正在喂料的管理员孙志一脸兴奋:“现在市场上是牛长得越重,收购价越高。”
让孙志担心的是,高壮的牦牛有时脾气火爆,弄不好就要打架,很不好管理。对此,舒刚提出了解决办法:“很多地方的肉牛养殖场的经验证明,在养殖场放舒缓的音乐,有利于舒缓牛的情绪;还要设置按摩棒,让牛去蹭痒痒,也容易让牛情绪稳定;另外还可以放置些舔砖,给牛全面补充营养物质。”
在了解到一个以放牧为主的牛场,下一步计划自己配种生产牛犊,准备引入野牦牛二代、三代来这里配种后,舒刚对此很是赞同。他提出,红原县应该在充分评估草原面积和总产量的情况下,为牦牛存栏总量设一个上限。在保证饲草总体够用的情况下,在提高草场产量、牦牛产奶量、母牛生育率等方面下功夫。可以引进优质牧草,专门种一片人工草地,对新鲜牧草进行青贮,再晒些干草,做好饲草预备;选育高产奶量的牦牛品种,平时除牧草外,适当补饲精料;选良种公牛进行配种,给母牛做好营养保障,母牛产犊后,对母牛和牛犊都要精心照顾,及时补饲营养。
“红原草原的牧草主要在6至8月生长,供给有限,要保护生态。只有控制存栏总量,才能走出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再通过优化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牧民收入。”舒刚解释。
在红原一家食品公司,只见产品展示厅里摆满了用牦牛后腿肉加工的牛肉干、风干牛肉等产品。该公司副总经理陈伍志介绍,公司主要对麦洼牦牛进行深加工,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很受欢迎。
“建圈舍、种草、补充营养在当地进行育肥,就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对牦牛进行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舒刚一行建议当地要找准目标客户,去一线城市推广自己的优质产品,同时加强线上营销,通过产品的优质优价优销,带动实现牦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