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德县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如何才能消纳年出栏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产生的粪污?9月24日下午,铁骑力士公司猪业事业部凉山区域公司常务总经理刘寅少找到了答案:在耕地里科学分布粪污消纳池,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实现就地还田、生态循环。“以前一直是将猪粪烘干外运销售,这直接拉高了养殖成本,陈教授的现场点拨,一下就帮我们把思路打开了。”刘寅少说。
刘寅少口中的陈教授,是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喜德县)科技特派团(简称“科技特派团”)生猪产业组成员陈代文。当天,陈代文教授、阎辉副教授、王曲圆讲师等动物营养领域的专家,走进凉山州喜德县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现场为企业“把脉问诊”。
走进位于喜德县冕山镇洛发村的生猪养殖基地,一片白色圈舍整齐排列在一面山坡上。基地周边,是成片成熟的玉米地。刘寅少介绍,基地除了生产商品育肥猪外,还可为全县83个代养场提供种苗、防疫、饲料、回收等服务,实现对生猪养殖户的有效带动。过去,企业将粪污干湿分离后,肥水免费提供给村民浇地,剩下的干粪被运往外地销售。“干湿分离、运输一吨猪粪的大约需要60元,外运一吨干猪粪反而还要亏70元。”刘寅少说这块成本很高了。“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农村田间地头都修有类似蓄水池的粪污池,基地是否也可参考这种做法?”陈代文教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现场启发。

园区大厅内的显示屏,可实时了解生猪养殖情况。
“如何有效提升生猪的疫病防控能力和肉质呢?”铁骑力士公司猪业事业部副总裁、产品技术中心总监何健现场请教。结合研究猪营养事业40余年的心得,陈代文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物安全是生猪防疫的“第一道门”,现在更需要注意吃这个“第二道门”。“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搭配饲料,依靠营养补充来提升生猪免疫力,进而抑制病原复制或减少猪生病的危害。”陈代文教授说,营养保健和抗病理念在生产上往往容易被养殖企业忽略。至于肉质方面,陈代文教授、阎辉副教授两位专家均提到,企业需要从遗传、营养、管理、屠宰等环节进行量化评估,弄清楚到底哪个环节影响肉质的占比最多,再拿出针对性的解决举措。
当前,生猪行业周期性亏损,导致生猪企业发展遭遇重大挑战。如何更好应对市场风险?刘寅少、何健希望陈代文团队帮忙出谋划策。“能否将现在的生产成本从6.3元/斤降至6元/斤?”陈代文教授建议学习优秀同行的经验,以控制成本来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从母猪饲喂、猪苗供应、饲料供应、育肥、防疫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成本数据大模型、挖掘成本优化空间,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科技特派团部分成员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合影。(从左往右依次为阎辉、陈代文、何健、刘寅少、王曲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