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8月25日电(吴晓)8月25日,四川省2025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第一期培育班在四川农业大学开班。来自四川各地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齐聚一堂,开启为期22天的系统培训。

开班仪式现场。新华网发(曹鹏 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自2022年起,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2025年,四川省计划培育“头雁”1100人。
据了解,本期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电商营销等多个方面。学员除在校内参加专题授课外,还将按产业类别分组,赴新都、蒲江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和现场教学,并参与“老雁”领航省内环线研学及省外调研实践,全面拓展视野、提升实战能力。

授旗仪式。新华网发(曹鹏 摄)
开班仪式上,举行了“头雁”徽章和四川农业大学校徽授予仪式,以及授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头雁”学员正式投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之旅。
学员罗蓉从事有机猕猴桃种植16年,深切体会到科技赋能和系统学习对农业转型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到前沿的农业产业知识,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拓宽‘朋友圈’,共同做优做强农业产业。”
据了解,自2022年承接“头雁”项目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已培育川渝地区“头雁”人才2800余名,打造了一支扎根乡村、服务产业的带头人队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