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为切实加强对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等少年儿童群体的关心关爱,在凉山州彝族自治州各县如火如荼开展彝族全民盛典“火把节”之际,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办、四川农业大学团委承办、“童心筑梦·彝路花开”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具体实施的“衣”脉相承民族服饰特色课堂在黄琅镇马湖村举行,在志愿者的带领下40余名小学生通过“认知—创作—表达”三阶教学模式在彩绘中感受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魅力。

小朋友们热情高涨举手回答问题
识衣:纹样解码启新知
课程以互动问答开场,小朋友们积极举手,课堂氛围热烈。志愿者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彝族服饰、苗族银饰、蒙古袍、藏族氆氇等代表性民族服饰,讲解其款式、纹样和文化寓意。当傣族筒裙的孔雀纹样出现时,小朋友们既认出是傣族服饰,又对纹样寓意(如关联孔雀舞)感到陌生。志愿者顺势解析纹样内涵,引导孩子们发现隐藏在服饰中华民族文化密码。
绘衣:妙笔生花绽童梦
绘画环节,志愿者分发画笔和画纸,引导孩子们创作心中的最美民族服饰。孩子们专注投入:有的精准描摹展示素材中的纹样,绘出精美服饰;有的创意挥洒,结合印象设计出独特款式。他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纸上斑斓的视觉语言。

李清涵小朋友展示“傣族姐妹花”
展衣:自信童声诉华裳
“看我的彝族千层帕,彩虹落在头帕上!” “这是和同桌共创的傣家姐妹花!” 展示环节,孩子们昂首举画,童言诠释创作灵感。画纸间既有纹样的考究复刻,更流淌着天马行空的奇想。志愿者以掌声嘉奖每份作品,教室化作小小时装殿堂。

小朋友展示不同风格的汉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民族文脉。这堂沉浸式美育课,不仅让孩子领略到各族审美智慧,更在他们心田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让乡土花朵读懂身边民族之美、让传统服饰“活起来”、展示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