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2023年夏天,我怀着一腔热血,肩负着驻村帮扶的重任,来到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
石板滩村是一处充满生机的地方。这里风景如画,金黄的脐橙挂满枝头,勤劳的蜜蜂在花间穿梭忙碌。但最触动我的,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而充满渴望的眼睛。
驻村后,我大多时间住在村委会,村里虽有个农家书屋,但开放时间却不太契合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这限制了他们享受阅读的机会。
一天晚上8点多,我正在办公室加班整理材料,发现几个小姑娘在门口小心翼翼地探头张望。我招呼她们进来,其中一个勇敢的小姑娘问:“韩老师,我们能看书吗?”
听到“老师”这个称呼,我心里暖烘烘的,我本就来自高校,对教育和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赶紧找来图书馆管理员打开书屋的门。一瞬间,七八个小朋友像欢快的小鸟般涌了进去,兴奋地在书架间翻找着心仪的书籍。我叮嘱他们要保持安静,看完书要放回原处,便继续回去工作。晚上10点多,小姑娘们跑来跟我道谢,说太晚要回家了。我去关门时,惊喜地发现,书屋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桌椅摆放整齐,地面也干干净净。孩子们的懂事深深触动了我,我当即决定,以后每天傍晚都为他们打开书屋的大门。
第二天晚上7点,我准时把书屋的门打开,没想到来的小朋友比昨天还多,有十几个。我告诉他们,以后想看书,书屋每天傍晚都会为他们开放,并且每周他们可以自己推选一位书屋管理员,负责管理书屋。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争着要当管理员。从那以后,每到傍晚,书屋的灯光准时亮起,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有的安静地坐在桌前阅读,有的围坐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农家书屋俨然成了孩子们放学后最向往的地方。
为了让书屋更好地发挥作用,运行一周后,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设立小小管理员,根据他们每天的管理表现进行评价,每月评选出一位优秀书屋管理员;建立图书阅读登记制度,每月根据读书的数量评选出一位读书之星;每周五晚上,为了丰富书屋的活动形式,我们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播放红色影片、举办读书交流分享会、请老一辈讲述过去的故事等。此外,每次活动前,我会结合当前的重要工作开展交通安全、森林防灭火、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宣传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小管理员们认真负责,确保书屋的秩序和环境;读书之星的评选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而形式多样的活动则让书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后来,我们给这个充满温暖的小书屋起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彝韵橙香小书屋”。这个名字既展现了我们彝族村落的独特风情,又融入了当地特产雷波脐橙的元素。我们希望村子里不仅有橙香、蜜香,更要有浓浓的书香。
书屋虽小,却孕育着大能量。后来,我们不断创新,突破书屋传统的阅读功能,将书屋功能延伸至田间地头,构建起“1+N”文化服务体系:开设农技课堂,邀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让橙园披上科技的绿装;设立支教课堂,由名师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双语党课,党员们传承红色基因,让彝汉同胞共同回顾奋斗历程;成立彝绣工坊,妇女们巧手飞针,用彩线织就美好生活;开设红色影院,通过光影让大家重温奋斗岁月。如今,这间橙香弥漫的小屋不仅是孩子们放学后的“知识蜂房”,更成为联结乡情、传承文化、孕育希望的“精神脐橙”。
回想起小时候,我常常梦想能拥有一个满是书籍的大书库。如今,“彝韵橙香小书屋”的诞生,不仅圆了孩子们的梦,也圆了我的梦。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而我也收获了快乐与满足。
彝韵橙香小书屋,见证了这里的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彝韵橙香小书屋将持续发光发热,让石板滩的孩子们在书香熏陶下更好地茁壮成长。而我,也将继续坚守在这里,用知识和热情,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支持,陪伴他们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派驻凉山州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