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火热。5月12日上午,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的1200亩麦田,在微风下沙沙作响。经历了100多天的生长,这片小麦的灌浆来到峰值,产量有望进一步突破。
珠嘉镇属典型的丘陵农业镇,2024年,该镇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作为“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核心区域,该镇多数土地肥沃。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土地为冬干春旱、土壤贫瘠的旱地,水分限制下,小麦产量受到极大限制。如何让小麦在这样的旱地上收获更高产量,是当地一些种植户头疼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生理生态与栽培团队结合项目任务和地方需求,针对旱地小麦抗逆高产高效进行攻关,创新性地总结提炼出了丘陵旱地小麦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水肥高效技术,这一技术也成为了四川省主推技术。但除了小麦高产,大户们现在更需要周年高产。“十四五”期间,团队成员赓续奋斗,承担了粮丰专项子课题“玉-麦模式减肥节水控药与抗逆减灾技术创新与集成”任务,集成了旱地小麦晚播增密早收全程抗逆化控栽培技术。
通过秋闲季秸秆覆盖实现蓄水保墒,通过智能精量机播实现足苗且群体均匀,通过适期晚播增密减氮、前提中稳后促追肥实现群体稳健生长,通过化控蹲苗抗旱控旺抗倒延衰,配套早中熟品种实现晚播早收,为玉米早播奠定基础,通过药剂拌种和一喷三防实现丰收到场。良种良法良制良机融合实现周年丰产。该团队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樊高琼介绍,通过采用“蜀麦1958”“蜀麦1963”等早中熟品种,搭配集成的旱地小麦晚播增密早收全程抗逆化控栽培技术,能使小麦单产提升15%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
5月12日,这片1200亩旱地上的小麦迎来检阅。四川农业大学邀请省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片示范地的技术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并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测产现场。

机收现场。
专家组考察了示范田小麦田间长势,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随机选择3块代表性田块进行实收。经过机收、测定小麦籽粒含水量、测定收获面积以及人工测定杂质率等流程后,最终产量出炉——实收3块田总面积12.1亩,加权平均亩产量达到521.3公斤,实现了旱地小麦稳定高产,与当地高产稻茬小麦产量相当。
这个结果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他们都看好这项技术从仁寿县起步走向西南,这对于提升西南丘陵旱区的小麦单产以及旱地周年产能,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