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刘瑶,中共党员,农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2022级学生,三年累计必修加权成绩、推免综合成绩分别位列同年级同专业第三和第二,曾任小班团支书,现任中药党支部组织委员,中药202402助理班主任。在校期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参与完成1项校级科研兴趣计划。现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心怀蜕变,笃行不怠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回顾四年大学时光,刘瑶用“蜕变”一词概括自己的成长。
高中时未选修化学的她,在大一面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时倍感压力,也曾短暂萌生懈怠的念头。然而,她迅速调整心态,决心迎难而上,通过持续钻研,不仅顺利攻克了化学类课程的难关,其他学科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一关键转变不仅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学业基础,更塑造了她“不服输”的信念,实现了从迷茫到自信的心态蜕变。
谈及选择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初衷,刘瑶坦言:“与作用机制清晰的西药不同,中药关联五脏六腑、阴阳虚实等理论,蕴含着独特的神秘色彩,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她说,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兼具文理交叉特性,恰好契合她不喜欢极端偏文或偏理的个性特点,为她提供了广阔多元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求索创新,研途砺心
中草药学科的发展,既需扎根传统智慧,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创新。
“传统的鉴定方法多依赖于主观经验,通过眼看、手摸、口尝等方式进行判断。而现代研究则致力于建立如ISO国际标准这样的科学体系,例如针对川芎等药材构建严谨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鉴定过程更加系统科学、可量化。”她认识到,将《本草纲目》等经典中蕴含的宝贵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于是,她扎根传统与创新,在这个领域不断钻研。
在学习方法上,刘瑶格外强调“目标锚定”与“任务拆解”的重要性。“每个人的大学规划和目标都不尽相同。就我个人而言,大一时侧重于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大二开始积极投身科研训练,大三则致力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她说,“清晰的逻辑思维与高效的时间管理,是支撑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基础。”
大二时期,刘瑶开始接触动物实验,在硒处理对白芨多糖含量及活性的影响这一研究项目中,她负责小鼠皮肤光损伤模型的构建,通过水凝胶给药评估其修复疗效并完成后续的小鼠解剖。成功掌握解剖技能,使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但她也曾遇到过前期论证和预实验均表现顺利,但正式实验结果却出现显著偏差的情况。这让她领悟到,科研的本质正在于“不断地试错、调整与修正”,“失败的结果本身并不可怕,它往往意味着我们正在逼近问题的真相,是前进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望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生活,刘瑶明确了在药学领域深入探索的目标。过往的科研经历不仅巩固了她的专业兴趣,更坚定了她未来在药学领域持续深究、致力于开发有益人类健康成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