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在雅安校区,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沙龙”正火热上演。这里是四川省2025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第二期的现场,我校专家与来自一线的“头雁”学员们围坐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农业未来的“诸葛会”。

产业沙龙现场
智慧引领:从“理论高地”到“产业洼地”的精准滴灌
在专家分享环节,专家们为“头雁”学员带来了一场从思维到实战的深度赋能。乡村振兴学院胡剑锋副院长以案例启发“头雁”格局,强调要善用川农大“金字招牌”整合资源;动物科技学院专家许锋则系统阐述了现代农业不再是单一种养,而是关乎资源整合、合作模式与联农带农的系统工程;企业专家陈振更带来了“县域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实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全链条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降本增效。三位专家的分享,分别从格局视野、商业模式与实体方案层面,构建了一套从思想到行动的完整赋能体系,实现了从“理论高地”到“产业洼地”的精准滴灌。
“头雁”之问:从田间地头带来的“疑难杂症”
“产业把脉问诊”环节,来自天府新区火石岩村的“头雁”带来了浅丘陵地“种植累、效益低”的困扰;一位执着于绿色养殖的学员,正为他的发酵饲料养殖技术无法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而苦恼;遂宁安居的学员则希望撬动丘陵荒地,却卡在资金和政策的关口……

“头雁”学员与专家互动交流
专家“开方”:从理论高地向产业洼地输送“活水”
面对“头雁”们的急切追问,专家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拿出了“组合工具”。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种和养’,而是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系统工程。”许锋老师一针见血,引导大家跳出生产看产业,关注联农带农与成本控制的平衡。胡剑锋分享了一位学员巧妙利用川农大专家资源为产品背书、成功获取专利的案例。关于学员提出的谁来种地的问题,陈振援引简阳案例,指出“国企主导、全链托管”正成为破题关键。

产业沙龙现场
榜样力量:从“学员”到“导师”的蜕变
本次沙龙邀请了2023年优秀“头雁”学员赵均德。他已从当年的“听课学生”成长为今天的“分享导师”。台上,他展示了自己如何将上万亩荒地变为良田,如何打造“牧歌溪客”田园火锅等农文旅融合新场景,如何通过“共享菜园”让城市与农田零距离。
三个小时的沙龙,在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它留下的不是一份简单的会议纪要,而是无数被点燃的思想火花。“专家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帮我理清了品牌打造的思路。”“原来有这么多政策和模式可以借用,我感觉前方的路更清晰了。”“认识了赵均德这样的同学,以后可以多请教、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