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启新篇,奋进正当时。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回望五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历程,人文学院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理念,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推动各项事业提质增效。这五年,学科专业建设有序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科研成果量质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效能稳步增强,国际化办学步伐有序加快。一系列务实举措立柱架梁,共同构筑了人文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谱系。
党建引领与制度建设有效驱动
人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建引领,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实施《关于贯彻发展新理念,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关键举措:通过制定实施本科学位论文管理文件,实现从过程到出口的全链条管理;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学风建设实施方案等协同推进育人工程;以教职工奖励、人才引育激励和教师队伍帮扶等制度为引导,激发队伍活力,助力教师成长,这些务实措施有效驱动了学院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专业建设与学科布局持续优化
学院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持续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
现有英语、汉语言文学、翻译3个本科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留学生班。2021年和2024年先后获批翻译、国际中文教育2个硕士学位点,逐步建立起学士-硕士贯通培养体系,实现所有本科专业均有硕士点覆盖的办学格局。“十四五”期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在读本科生、研究生超1200人,学院专业建设和学科布局持续优化。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不断突破
学院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学院共承担了超过600门课程、近1800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完成课时量近30万,以充实的教学体量筑牢育人根基。同时学院还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和示范课程等4门,校级一流课程和示范课程20余门,全国农林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个,获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5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5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项、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主编/协编教材4部,其中副主编“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编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稳步提升
学院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双翼,多维发力,不断丰富学术成果与社会贡献。
“十四五”期间,发表CSSCI、SSCI等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国家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院教师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四川省哲社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及各级各类项目近30余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持横向项目15项。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参与公共考试阅卷等40余次。成立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室、国际传播工作室、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室,充分发挥学院师资与学科优势,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走深走细。


育人体系与培养质量相融共进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狠抓学风建设,2024年学风状态数据上升至人文社科艺体类学院第一名,连续2年获评“学风建设奖”。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在“互联网+”、“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双创”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6项,在“双创”训练项目中获国家级、省级立项2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演讲赛等专业相关竞赛中获奖60余项,本科生科研兴趣项目立项120余项。获国家奖学金、省级校级优秀学生等校级及以上表彰同学1800余人次。拓展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近30家,平均每年本科生就业率90%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质优,3次获评“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


师资建设与队伍水平不断增强
学院现有教师6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77%。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教师获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特等奖等校级及以上荣誉50余人次,入选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等22人次。获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26人次。组织、参与各类教师培训200余人次。
国际交流与国际化办学开拓新篇
学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进程。
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10人次,多名教师受邀参加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或发表论文;选送学生参加研究生海外暑期实习项目、加拿大本科生实习项目等。引进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邀请外籍教师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招收语言预科生数54名。开办汉语言文学本科留学生班,2025年招收留学生21名,国际化办学迈出新步伐。


“十四五”期间,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实现了新的跨越。立足新起点,展望“十五五”,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以更厚重的底蕴、更坚实的步伐,更有力的举措,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而继续奋斗,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