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电学院半导体纳米技术及传感实验室在手性电磁吸收结构体设计领域取得突破,在国际物理权威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自然指数期刊)上发表题为《手性结构诱导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空间螺旋分布及其电磁波损耗优化》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学院青年教师赵永鹏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王楠为共同第一作者,许丽佳教授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__local/1/17/F6/E529F0E7110185BB4B9DB509E56_87196F99_2A56A.png)
调控电磁平衡一直是实现高效电磁吸收的重要研究思路,但由于铁氧体会受到Snoke极限的制约,使其磁共振频率无法有效扩展,导致磁性吸波体电强磁弱的问题尤为普遍,因此如何加强磁损耗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难题。机电学院许丽佳教授课题组巧妙利用碳纳米线圈独有的三维螺旋结构,在其表面成功诱导Fe3O4纳米粒子原位生长,实现三维空间螺旋分布。实验测试和理论仿真表明空间螺旋分布的Fe3O4纳米粒子内部的磁畴取向丰富,显著优化了磁各向异性值,进而增强了中高频域的磁共振损耗,优化了阻抗匹配,促进了结构体在宽频域的电磁平衡,其电磁波有效吸收带宽大于7GHz。
![](/__local/4/32/1C/F045891F137B4FA7B441AA3A019_76E0A5E8_14C948.png)
手性吸波结构体的SEM图像、雷达反射截面积、磁畴取向分布仿真
据了解,该研究相关工作得到了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机电学院半导体纳米技术及传感实验室成立以来,重点围绕农业工程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环境监控、智能农业装备、电磁兼容等研究方向。迄今,发表自然指数期刊论文2篇,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4篇,TOP期刊8篇,并有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学校、学院对新进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团队组建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