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水稻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郑爱萍博士应邀在成都校区作了题为“我的科研路”的讲座。农学院200名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郑爱萍博士结合自己的求学及科研经历,从自己的科研内容及进展中总结出了科研需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她从自己的主要学术方向一——水稻真菌病原出发,以其论文《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为例,引导出了学术论文的投稿方式及注意事项,强调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及时性。
在与大家分享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需具备的要素时,郑爱萍博士指出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都是科研之必需,因此需要同学们立足于自身,找到方向,培养兴趣,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由于郑爱萍博士一直致力于科研事业,由其主导的有关水稻纹枯病菌的研究,首次确定了水稻纹枯病原菌的分子进化地位,推动了真菌病菌的研究,现已达到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郑爱萍一直强调自己是真正的“川农人”,在讲座最后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与大家共勉。
据悉,这是农学院首届科技节活动之一。学院号召全院同学向郑爱萍博士学习,坚持自己的方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首届科技节活动,“以科技武装头脑,用知识迎接挑战”。
人物简介:
郑爱萍:博士、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ASM、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APS、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郑爱萍博士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四川省青年基金、成都市科技局、四川省教育厅等部省级课题1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24篇为SCI收录,参编病虫害防治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获国家著作权1项;主持克隆获得国际杀虫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杀虫模式新基因27个,参与审定抗病水稻品种6个;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第一发明人4项,第二发明人5项;2013年初,郑爱萍博士(研究员)的论文“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