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与外交部组成调研组,在四川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科研院校、企业单位代表进行座谈,调研中俄科技合作情况。我校朱建清研究员受邀在会上作了相关发言。
朱建清介绍其课题组自2001年与俄罗斯全俄水稻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共签订了“优质、抗逆、抗病虫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保健水稻深加工技术”、“利用俄罗斯特种稻资源培育高产功能杂交稻品种合作研究”3份协议,2项研究项目被列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项目。课题组利用俄罗斯种质资源,率先选育出富硒高产杂交稻,经国家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精米硒元素含量为0.069 mg/kg,达到富硒米标准(GB/T 5009.93-2003),该成果获邀参加第10届、11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亚太经合组织农业技术转移大会暨第4届中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交易对接大会、第1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
据悉,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中硒贫乏、当地居民硒摄入量严重不足的现状,近年来各地纷纷研究开发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在缺硒地区掀起了补硒热潮。开发富硒稻米,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稻米的品质、提高稻米的品位、增加稻米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朱建清研究员建议,加大对富硒杂交稻产业化项目支持,从而改善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构调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发改委发展司副司长王华江对朱建清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示极大兴趣,并要求地方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