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至8月1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玉”豆吧!少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团队负责人雍太文教授带领下,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石湍镇开展18日深度调研实践。此次行动是今年2月乐至县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县校合作协议后,校地在产学研融合、助力特色农业发展上的落地实践之一。
实践团首站深入石湍镇河东社区,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农业大户座谈调研,摸清当地农业“家底”:主种玉米、大豆,采用大豆-玉米带状间套作模式,但面临三重难题——夏季干旱致大豆出苗率低、雨季积水影响结荚,农户缺关键期技术支撑,适配农机短缺造成产量损失。团队随后田间勘察,形成《大豆单产制约因素调研报告》,为帮扶定方向。
针对问题,团队展开精准技术帮扶。雍太文教授带队为农户培训水肥管理、抗旱防涝技巧,现场示范田间管理方法;联动乐至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提农机改造建议;还联合当地共建百亩高产示范田,全程参与种植,以“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方式,打造可复制的增产样板。
此次实践并非孤立的青年志愿行动,而是四川农业大学与乐至县深化县校合作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2月,乐至县便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在产学研融合、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乐至特色农业发展。而“玉”豆吧!少年团队的实践,正是将校地合作从“协议层面”推向“落地层面”的具体实践——既发挥了川农在农学领域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又精准对接了乐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登才此前曾表示,校地合作是“把论文写在元帅故里,把成果留在千家万户”的重要途径。此次实践中,团队不仅为乐至破解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难题,更通过“实践+调研”的模式,为后续校地合作积累了经验:一方面,团队将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更系统的技术方案,为乐至大豆-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实践也成为川农学子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桥梁”,激发了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乐至县委书记彭玉秀此前发出的“共享发展机遇、共筑合作共赢平台”的邀约,正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步落地。随着校地协同的不断深化,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将持续转化为乐至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像“玉”豆吧!少年这样的青年力量,也将成为连接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的纽带,共同推动乐至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