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9日,校团委创新推出3期三校区联动的“实践微沙龙”系列活动,吸引500余名实践骨干参与其中。沙龙通过“互鉴、共创、成长”三维赋能,以实践典型案例分享、优秀成果展示、团队经验交流等形式,引领同学们提升实践能力。
第一期微沙龙以“践行卓越:典型个人的实践路径”为主题,邀请8位“返家乡”社会实践典型个人分享参与岗位实践、政务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经验。第二期实践微沙龙聚焦团中央“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专项,围绕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转化策略展开经验分享。第三期微沙龙以“科技创新,AI赋能:专业实践炼就知行合一”为主题,聚焦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图为张大顺同学分享难忘实践瞬间
沙龙活动中,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张大顺以“非遗传承与基层治理”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在鞍山市铁东区政务窗口观察民生、参与非遗传承的实践经历;资源学院贺栋分享了在隆昌市统计局办公室、古湖街道开展弱势群体调研实践的经历;机电学院柯灿讲述了他在武夷山市团委实践期间运用新媒体助力家乡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故事。“银龄青守”志愿服务队李浩然分享了团队在助老服务中的“三微”工作法——微关怀传递温暖、微创新优化服务、微行动赓续美德;“行走志愿宣讲团队”喻子豪介绍了“互动临摹+数字活化”志愿服务宣讲模式;“握住你的手——三夏启曦”团队分享了他们创新“娱学共行”模式。环境学院“青年长于‘耕’,科技还予‘地’”团队分享了运用AI在成都东部新区耕地恢复中的实践探索并作现场演示;水利水电学院“蓝色水足迹”团队以“AI+防灾”为核心,介绍了在泥洪勘治和农业水利方面的创新实践;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秸能智变”团队聚焦秸秆炭化,展示了运用AI算法助力智能碳化装置的研发历程。
“实践微沙龙为我提供了跨界融合的实践视角和落地性强的创新思路,期待有更多实用主题推出!”商旅学院李静同学说。
未来,校团委将持续深化包含实践微沙龙、实践微视频、实践答疑坊等在内的“实践微课堂”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案例剖析+经验共享”模式,全方位助力社会实践提质增效,引领川农学子在火热实践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