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表现了深刻的理论自觉,也体现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校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如何把握国之大者,明确省之大计,进而立足省情,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形势问题,加强专业布局和质量建设的顶层设计是需要长期坚持并重点关注的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结合分管工作,我就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谈谈个人理解和粗浅体会。
首先,从数量上看,目前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模和体量不可谓不大。从教育厅去年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2021年,全省普通本科高校52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04万人,除广安、巴中、遂宁、广元、资阳无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本科高校覆盖全省16个市(州)。我校目前在招专业76个。
其次,从质量上看,对标其他省内“双一流高校”还有差距。尽管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特色,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大力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和《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渝双城经济圈和“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强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一系列组合拳,拳拳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公布了新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标志着“双万计划”已圆满收官。纵向看,我校进步明显,再获批增加20个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3个。至此,我校共有48个专业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25个。但横向看,与省内高校比,还有差距。再从结构上看,我校本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量服务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再次强调专业布局的重要性,指出“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
2020年,省委人才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村农业厅联合相关高校,分别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10+3”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报告》,报告显示:“10+3”现代农业产业无论从紧缺人才的数量还是紧缺程度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产业分别是:川竹、川果和川菜。最为紧缺的3个职业是川粮油中的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人员、农业烘干冷链中的果蔬坚果加工、川竹产业中的林业职业经理人。从重度紧缺的61个职业中可以看出,急缺的人才类型主要是从事相关产业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第一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此大背景下,如何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力争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而有力支撑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质晋位和教育强省目标的加快实现。都是我们需要直面差距,客观剖析问题的地方。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战略先导”,将教育定位于“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不仅体现了教育战略地位的变化,更是昭示了高等教育将在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的“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建设水平、打造优势特色、提升服务能力”为总体思路,研究制定专业设置改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实主体责任,调结构、强内涵、提质量,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校作为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方向,定好位置,才能体现价值、赢得优势,最终确保“双一流”建设方向同国家、地方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力同行、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