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良种,创良技,推良法,终能产生良效。
用科技之光守护天府粮仓,持家国情怀奉献天府粮仓,十年来,川农人以高度的使命感,脚踏实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田园丰收播种下一个个希望,为新时期“天府粮仓”建设赋能。
推良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今年6月,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向正在眉山市永丰村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依托基地,连续举办了7届水稻‘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竞赛活动。”总书记很感兴趣,追问活动有哪些人参与。“种粮大户很积极嘞!”马均向总书记报告,第一年只有23个种粮大户报名,去年参赛的已经达到163个,今年足足有200个选手。几年下来,当地种粮技术越来越精湛,实现了产量、机械化程度、规模化程度三个大幅提升。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地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专注水稻栽培30多年,马均教授率团队用多年时间下功夫将成果直接用于培养永丰村基地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把当地的种粮大户组织起来手把手传授经验和技术,多年来,他们已累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育种粮大户200多人,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大幅提高当地水稻单产。同时,依托我校水稻研究所和当地政府联合主办组织开展的生产竞赛,通过评选优质、高产、高效的种粮业主,不断尝试摸索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引导实现了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不断发展。2017年,眉山市参与竞赛的田块水稻最高亩产达1938斤,创造了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水稻超高产记录,辐射带动当地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
这是学校农业专家们探索更高效的服务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机制体制,以加速农业科技在生产一线的推广和转化的一个缩影。专家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分散到各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良法”,加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为天府粮仓建设增添动能。
在大邑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我校常年驻扎专家大院的研发推广人员有20余人、硕博研究生30余人,主要进行稻麦周年高效轮作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他们构建“一站(院)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高效协同推广模式,协同“推广团队+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三方开展技术服务,组建了农科教一体的协同推广团队,并通过技术示范、技术指导、学习观摩等多种协同推广途径,各协同单位紧密合作与交流,及时总结先进成熟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不仅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水稻产业推广人才,也提高了农民科技种稻的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带动和扶持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在对提升全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是眉山、大邑,还有崇州、广安、雅安、乐山、遂宁、宜宾、内江……2017年以来,川农大已与地方政府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个、省级园区60余个,农发院分院8个、新型产研院3个、专家大院48个、科技小院12个,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种业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一系列技术推广转化的平台相继搭建,力促科研成果快速、大面积“落地生根”。它们成为了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的“催化剂”,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19年,为更好服务“天府粮仓”,我校与四川天府新区共建天府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这是一个面向四川天府新区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集一流智库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高能级产业平台为一体的新型平台。今年初,它还通过“揭榜挂帅”项目的方式,探索更大力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致力于天府新区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完成天府新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川农智慧”和“川农力量”。
心中装着农民,脚上沾满泥土。十年来,川农大坚持“进乡村、进企业、进政府”理念,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天府粮仓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扎实推进校地、校企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资源全面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点对点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多年来,众多川农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民所盼、产业所求、地方所需,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质效,力推科技落地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天府农业稳步前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呈良效:综合提升护航能力
以农机装备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护航“粮仓”地位——
围绕打造“天府粮仓”需要,配合“良种”“良技”推广,我校科技人员针对主要粮油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等方面的中小型智能农机装备进行了系列研发,助力产量和效益提升,推动粮食生产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玉豆间作播种机、玉豆套作播种机、水肥药一体化玉米播种机、无人驾驶双系统喷施机、大豆联合收获机、割台式玉米收获机……这是我校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发的一系列播种、管理、收获作业机具。农作物间套作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然而因为机械化等技术瓶颈,一直有“间套作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声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广泛推广就必须适应复杂多样的种植条件。我校科研人员针对黏重土条件下玉米精量播种作业速度低、播深不一致、作业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研发了精量播种技术及作业机具;他们研究玉豆株距播深分调分控技术,提高了高密度小株距下播种精度,提升精量播种技术水平;他们针对玉米先收、大豆先收和玉米大豆同时收三种模式,也研发了相应的收获机具。这一系列农机的研发突破了瓶颈,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机械化水平得以提升,产量和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校科研团队围绕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还研发了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油菜轻简型精量播种机、杂交稻播栽一体制种机等,目前已在崇州、南充和成都等地开展试验、示范和应用。针对更多农业生产田间管理作业的需求,先后研发了适于丘区果蔬、大田的自走式精量喷施机,以及适于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的无人机直播施肥药装置。前者可节约喷施液20%;后者则能自动导航、路径规划、自主作业、静电精量靶向喷施和无人驾驶作业,实现高效、均匀喷洒稻种、肥粒以及药液。这些农机具先后在雅安、广安、蒲江等地试验、示范和应用,收效良好。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农机无疑为“天府粮仓”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助力。
以摸清良田家底夯实“粮仓”建设根基——
“天府粮仓”究竟有多少“粮田”家底?近年来,川农人一直积极参与国土调查规划、土地整理、耕地保护等工作,在水土治理和保持、植被修复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以农业环境修复与土地整治、土壤污染控制欲修复等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方向,用心用情为天府四川“护良田”。
2017年,由“全国土壤状况污染详查”工作中,川农大500余名师生利用暑假等时间,工作范围覆盖全省19个市州113个县,累计完成6000余个样品采集,3000余个农产品样品的制备,为动态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支撑。
土壤普查是守好四川耕地红线、端稳四川饭碗的重要基础。今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启动,川农师生以高度责任感积极参与其中。在他们努力下,今年8月崇州市率先完成四川省第1个剖面样点和2个表层样点的采样工作并成功提交上报,拉开了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序幕;9月初,古蔺县率先在全省完成外业调查采样试点工作。
以智库成果为“粮仓”建设献良策——
通过紧扣民族种业振兴等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学校先后推出不少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智库成果,其中56篇智库报告获得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制定种业相关标准64个,其中国家级标准2个,省级标准54个;近两年,共发表生物种业相关科技论文1206篇,其中SCI收录810篇,TOP期刊306篇。这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打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
今年9月,学校重磅发布了《关于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5)》,每年将投入经费1000万,支持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围绕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加快践行“大食物观”,统筹激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大抓手,从输良才、建良台、育良种、推良技、献良策、显良效6个方面谋划了“四个一”行动目标、十大重点任务。
集结令已然发出,号角已经吹响,川农人将砥砺前行、奋勇争先,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川农力量,用智慧和汗水绘就天府新“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