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称“天府”。两千年前,汉高祖依靠这里的稻米逐鹿中原,一统天下;抗战中,这里先后输出8000多万斤粮食,有力保障了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2000年,这里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今天,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四川持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天府粮仓”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考察时强调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再次为四川农业指明了方向。作为我省“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川农人牢记“兴中华之农事”的誓言,近年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不仅将兴农报国的梦想烙印在心底,更彰显在具体行动中,为守护“天府粮仓”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育良种:着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强调种子之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川种振兴是新时代“天府粮仓”的必由之路。多年来,以“良种”夯实“天府粮仓”底气,学校持续发力,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重点,着力推动四川从种业大省加快向种业强省跨越——
农学院黄富研究员选育的水稻宜香优2115,被业内称为近年来川米品种的“一面旗帜”。它结束了“蜀中无好米”的历史,被选为打造四川优质大米名优品牌的优选品种,同时也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目前,它已在长江上游累计推广面积近1800万亩,生产优质稻谷91亿多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80亿元。
在我校小麦种质资源库中,常年保留着数万份麦类作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加上一代代川农小麦人的不懈努力,让川麦地位举足轻重。在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和野生资源利用方面,我省小麦育种工作更是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近十年相继选育出近30个综合性状优秀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9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约23亿元。其中蜀麦133更在今年气候条件诸多不利之下逆势增收,实收平均亩产达到608.3公斤,并以其突出的抗病、抗逆、高产、稳产优势成功通过国审。
我校玉米科技人员创新热带种质选系方法,创制的系列骨干自交系组配出10余个具有丰抗兼优特点的代表性杂交种。尤其“川单99”,是“十三五”期间国内育成的玉米品种中审定适宜区域最广的品种,在生产示范中创造了我国南方玉米30亩以上连片平均亩产1078.17公斤的高产纪录。它自2019年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500余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7.5亿,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具市场影响力和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单一品种。
……
据统计,近十年,川农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通过审定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大麦、青稞、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新品种达到231个,其中国审品种75个,适应西南特殊生态环境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10余个。数字背后,是川农人为了保障“粮袋子”而一年年追赶着太阳加快育种进度的守望,是为了中国不再被“卡脖子”而持续奋力攻关的拼搏。
其实,不仅是大宗粮油作物领域,为让“中国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川农人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发力冲刺“川种”。继天府肉鸭、天府肉猪、天府肉鹅之后,2018年朱庆教授选育的天府肉鸡配套系也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审定,为川农“天府”系列畜禽品种又增一员。这是西南地区第二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肉鸡新品种,也是“十三五”期间四川唯一通过国家级审定的肉鸡新品种,被誉为川字号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同时学校还选育出多年生饲草玉米等数十个新品种优质牧草,不断满足畜禽养殖的发展需要。其中,张新全教授主持选育的“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甚至成为全国首个走出国门,打入北美市场的牧草品种。
健康生活还离不开优质蔬果。近十年,川农人选育出的川紫无筋豆、黄果柑、夏黑葡萄、拉宾斯甜樱桃、川茶10号、越西贡椒等30余种本土化优质蔬菜、食用菌、水果、茶类相继通过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审定。此外,还有芍药、川丹参、厚朴、牛蒡、灵芝等药用植物、药用菌的多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进入生产和市场,为“天府粮仓”保驾护航。
为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川农人瞄准国际科技和学术前沿,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自然》《细胞》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的多篇论文,以及2017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9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这一项一项无不在“分子育种时代”为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种质资源早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历经几代人的艰苦收集和整理,今天川农大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种质资源库,拥有粮油作物等在内的种质资源近20.5万份,有了打好种业翻身仗、振兴川种的底气。
创良技:以科技之光守护天府粮仓
四川地貌复杂,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耕地有限,为有力支撑粮食稳产增产提质,川农人以“藏粮于技”为攻关重点,长期致力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守护“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我国,大豆因产需缺口较大,每年要大量进口;玉米也时常产不足需,这是我国粮食安全受制于人的一块短板。但大豆玉米二者属于同季作物,争地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杨文钰教授20多年来潜心研究大豆、玉米间套种技术,实现了玉米不减产,每亩多收100-150公斤大豆。这项让粮食显著增产的技术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经大力推广,仅在四川一省,过去5年玉米产量就增加10.6亿斤;大豆增产近5亿斤。由此,这项技术创新也改写了四川在全国大豆生产领域的地位,为“天府粮仓”的大豆产量由全国第12位一跃提升至第三,西南地区强势跃升为全国第三大大豆优势产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古四川盆地就“多云雾、寡日照”,古文中还能找到“蜀犬吠日”的典故。针对“天府粮仓”这一先天弱势,从事水稻栽培研究20多年的任万军教授带领团队围绕“弱光对水稻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水稻品种对弱光条件的适应—栽培调控”开展系统研究。由他领衔的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四川省水稻绿色提质高效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在田间现场验收中最高亩产达807.8公斤,创下了优质稻迟栽提质生产的产量新高。同时,他和团队研发的“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和“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自2019年起连续被列为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前者还被遴选为2021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保证了四川水稻生产的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和丰产提质增效。
除了“川粮”,围绕川猪、川果、川菜、川牛羊等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川农人还努力构建技术链以支撑农业产业链,贡献了大批重要技术创新,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护卫着“天府粮仓”仓储的优质和丰盛。
——为川猪产业保驾护航,“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成果,使生猪发病率和抗生素用量降低30%,被农业农村部作为我国养殖端减限抗生素、保障肉产品安全的主推技术广泛推广。
——为川鱼产业健康发展,“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让鱼类发病率降低70%以上,大幅减少了养殖用药量,提高了食品安全性。“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有效提升养殖草鱼品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80亿元。
——由朱庆教授主持完成的《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系列丛书》成为2020年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科技奖的科普类成果,代表着四川在科技普及方面的新突破。图书以5000余张各类图片,生动介绍了鸡、牛、鹅、鸭、羊、兔、猪等10种主要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在产业一线传播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模化经营理念,目标指向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小鸡蛋带来大创新,《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创建了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引领四川高品质鸡蛋产业的发展,促成了国内目前高品质鸡蛋生产和销量最大的蛋品企业在四川诞生。
……
近十年,川农大研究集成了一大批与自身创制的新品种相配套的种植、养殖及产前服务、产后保鲜、储藏与加工技术,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有299项(主持18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主持5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
这一项项凝聚着川农人智慧和汗水,打上了川农印记的技术创新正在一点点擦亮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