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川农大百余年办学历史上,引爆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运动的关键转折事件——“水电报”,其真实发生地是在四川通省农业学堂的农事试验场,革命党人曹笃、朱国琛、蒋淳凤等我校师生是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我校师生王右木、康明惠、郑佑之(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入党介绍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四川党团组织创立者;杨开渠教授在抗战时期对四川水稻增质增产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全面抗战时期的粮草供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江姐为代表的我校革命英烈校友们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取义成仁的壮丽诗篇。为钩沉史实,深入挖掘提炼川农大红色基因,现特推出“川农大红色档案”系列考据报道。
--------------------------------------------------------------------------
辛亥革命鼎新革故之后,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更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1914)。作为我校历史上第二个前身机构,四川高等农业学校与省政府商议于1912年创办“殖边科”,由财政厅专门划拨经费,毕业学生由省民政厅统一分拨录用以经略西南边关(见图1)。“殖边科”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名宜宾籍贯学生郑佑之(见图2),他就是后来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中著名的“川南农王”,也是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之一,甚至被称为“党内第二马克思”(见图3);而他的妻妹,后来经他指引入党并走上革命道路的,便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女性革命英烈赵一曼。下文将予以详细介绍。
图1:档案馆馆藏之《史稿留存—教育司请增加农业殖边科文件》
图2:郑佑之烈士
图3:为平民献出全部产业和生命的郑佑之(何蜀2006年)
图4:革命先烈郑佑之的事迹概况(郑瑞符1966年)
如前所述,郑佑之在1912—1914年就读于我校殖边科(当时称“四川高等农业学校”),该学科除学习农业的专门知识外,还学习藏语与藏文化。据郑佑之的胞弟郑瑞符在回忆文章(见图4)中谈到,郑佑之在校读书期间学会蒙藏语言,立志为开发祖国边疆的农业生产而奋斗。后因家庭经济困难,郑佑之未修完学科年限就肄业回家。回家后的郑佑之并未放弃学习,而是积极接受新文学和新思想,阅读先进报刊杂志,留心政治。
与之同时,郑佑之是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的大姐夫。从赵一曼开始学习文化起,郑佑之就开始教她。郑佑之不仅教赵一曼学习文化知识,还教赵一曼如何摆脱封建家庭牢笼(见图5)。此后,为提高赵一曼的政治觉悟,郑还专门让其读先进刊物《觉悟》、《妇女周刊》、《国民日报》等。在郑佑之的影响下,赵一曼逐渐变成意志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见图6)。此后,在郑佑之的帮助下,赵一曼逃出封建家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图5::郑佑之给赵一曼的信(1925年)
图6::郑佑之向中央的报告(1925年)
郑佑之回到家乡后,四川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郑佑之遂萌生变革之意。1920年,郑佑之在宜宾创办了学校,并于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恽代英通信。郑佑之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革命才能改变现状,并于1922年在恽代英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四川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此后,郑佑之在宜宾积极发展党员,组织农会,以农会为开展革命,被党史文献称为“川南农王”(见图7)。
图7:马克思主义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中国江油市委党史研究室2017年)
附:革命英烈校友郑佑之小传
郑佑之(1891-1931年),四川宜宾人,1912年就读四川高等农业学校殖边科,在校期间学习农科及藏文化,1914年因无力支绌学费而退学。回到家乡后,郑感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遂创办学校,传播新思想。在1922年,经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郑佑之在宜宾地区积极发展农会,组织暴动,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依然组织力农民抗捐、抗税斗争。1926年,郑佑之介绍赵一曼(当时称“李坤泰”)入党。1930年,郑佑之赴重庆开展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于12月31日牺牲于重庆。
注:这是首次史料考证出郑佑之为我校校友,在我校校友群英谱上增加了有力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