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水稻研究所李仕贵教授带领团队克服工作模式变化所带来的困难,科研工作不停步,连续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和《实验植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研究论文。这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发扬“川农大精神”,踏踏实实奋战在水稻育种研究一线的一个缩影。
做科技创新的先导者
“抗逆、品质、安全”是李仕贵教授团队近年来科研攻关的关键词。长期以来,他和团队一直都在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不断努力。他对水稻育种研究的炽热溢于言表:“育种就是一个淘沙金的过程。我们根据常识选定了淘金地点,然后就靠经验和运气,育种选育带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奇妙乐趣。”
李仕贵教授充分认识到传统水稻育种主要靠经验和易观察测定的外观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只有系统学习并掌握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提升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创新领跑。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在长江中上游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重穗型杂交稻进行改良提升、协同创新是重点。”李仕贵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很明确。针对蜀恢527抗倒性不足、难以适应机械作业的问题,李仕贵教授从玉米轮回育种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建立了分子轮回育种方法,育成了新一代重穗抗倒型优质抗病恢复系蜀恢498和不育系川农1A等,组配出多个新一代重穗抗倒型杂交稻组合。其中,F优498被列为全国主导品种,Ⅱ优498、川农优498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F优498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并遴选为长江上游国家区试对照品种,目前正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骄人的成绩给李仕贵教授带来诸多荣誉:我校首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我校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首届天府农业大师项目入选者……
面对诸多荣誉,他却非常低调,“该干啥干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是他一贯坚持的态度。目前,他带领团队主要开展水稻产量、逆境胁迫和稻米品质的遗传基础解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获得的相关成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
将“川农大精神”传承
“都是老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李仕贵对老一辈川农人创造的好条件很感激。
1990年,李仕贵在我校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老一辈川农大人爱国爱校、敬业奉献、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1998年博士毕业后,李仕贵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回到川农大。“一个新的水稻品种从研发到推广,往往需要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老师们的研究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有责任将他们的科学研究薪火相传下去。”如今,李仕贵教授也像他的老师一样,言传身教,悉心育才,自觉做教书育人的示范者。
“虽然李老师很忙,但他带学生总是亲力亲为,每个学生的研究情况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李老师总是教育我们做研究要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重。”
“我希望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李仕贵教授对同学的期望。为此,他竭尽所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到外地开会,他会有意识的收集国内科研育种新进展、新材料,详细记录了带回来分享。遇有重要的学术会议,他也不忘带学生出去开眼界,长见识。他有意识的与中科院遗传所、中国水稻所及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在实验室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李仕贵老师依然支持同学们申请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在他的支持下,有不少同学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河滨分校、美国农业部水稻中心等著名实验室从事相关研究。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要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全力推动祖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李仕贵教授对这份事业感到光荣与自豪。他表示,将继续‘做科研、带学生’,做好稻田里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