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优势助力“三农”发展

2021-06-04 09:35:59作者:杨雯 审稿:江英飒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在前不久召开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上,专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作物学学科,专家组认为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建设目标任务,符合度高、目标达成度好。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在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主要作物与有害生物互作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蹄疾步稳   科学布局描摹未来

2017年9月,学校正式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作物学(自定)。随后,学校公布《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描绘出一流学科发展路径图,明确建设范围是涵盖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3个学科的农业科学学科群,构建出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互相支持,传统学科与新兴、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梯次可持续发展。

2019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并反复论证后,进一步聚焦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调整优化建设思路和任务指标,确定以作物学为建设学科,以植物保护学、畜牧学为支撑学科,打造一流学科及学科方向,带动学校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据农学院院长黄玉碧介绍,作物学学科有着深厚底蕴和良好基础,长期致力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献智出力,在抗战期间就为四川成为全国粮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方面,主持的9项、参与的2项研究成果捧得国家科技大奖。在新世纪前后,我校作物学先后成为“211工程”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四川省和国家重点学科。

近年来,面对“双一流”建设新要求,作物学重新整装出发,实施大协同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畜牧学交叉融合,形成作物产品动物高效转化新方向;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创建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初,作物学在西双版纳玉米南繁基地召开“双一流”建设专题推进会,校内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盘点成绩、分析差距、寻找措施,凝聚共识,促进学科更好更快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顶天立地   建设亮点令人瞩目

作为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的高校,学校在“顶天”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立地”破解区域和产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在肩负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使命中,奋力推进着“双一流”建设。无论是核心主建的作物学,还是作为支撑的植物保护、畜牧学,五年来都显示出强劲活力。

——聚焦现代农业,以“全链条”延伸作物学学科内涵。更加聚焦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作物绿色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产品的动物高效转化等方向,形成一流学科领域方向。作物学与畜牧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作物产品的动物高效转化方向,取得突出成效,作物产品动物高效转化、青藏高原特色牧草方面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焦西南需求,在解决区域农业重大问题上取得突出进展。针对西南地区作物病害频发问题,建设“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水稻广谱抗病机制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实现了Cell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零的突破,成果同时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重大研究进展”及2018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研究进展”。

——聚焦粮食安全,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协同推进。选育作物新品种102个,国审品种37个,24项次技术被列为国家或四川省主推技术,以超级杂交稻宜优香2115为代表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居西南第1,结束了“蜀中无好米”时代。新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服务四川“10+3”产业,有力支撑西南区粮食生产,累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逾200亿元。针对西南优质饲草料短缺问题,培育饲草玉米、饲草小麦等新型作物品种12个,为西南农牧区特别是藏区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针对“卡脖子”的玉米大豆供需缺口问题,研制形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农艺,被列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助推四川由非主产区跃升为全国第四大大豆主产省,西南成为第三大优势产区。

——聚焦脱贫攻坚,为西南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在四川这块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举全校之力助力脱贫攻坚,新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10个;转化科研成果42项;实现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1个,“全国扶贫先进个人”2人,牵头的产业技术案例入编科技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扶贫模式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多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背后,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长久积累和沉淀,不断创新奋勇前进的结果。

辐射带动   学科整体长足发展

按照学校“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引领性工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的定位要求,五年来,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辐射带动下,学校学科整体水平获得大幅提升。

——从2017年底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看,我校14个一级学科参评,较第三轮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数提升了一倍。其中,畜牧学获评A-,作物学获评B+,8个学科进入B档,与第三轮评估比较,1个学科入选前10%,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入选前20-30%的学科增加了4个。

——从ESI学科领域数据来看,作物学支撑的“农业科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ESI排名稳居全球前1%且排名大幅提升,分别比建设前提升358和369位,并稳定保持上升态势。到2020年9月,这两个学科已分别进入ESI前3‰和2‰,同时带动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两个相关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行列。学校整体排名比建设前上升706位。如今,我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总数达到4个,这不仅标志着这些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也表明我校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显著提高。

——从世界大学与学科排名看,学校坚持以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近年来在国际主流权威大学排行榜稳中有进,2019年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我校农学与林学入围全球前300强;在2020中国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中,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前50-75强。

数据折射变化,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学科的发展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更多生命力:

——学科整体布局更优。通过学科授权点动态调整、授权审核和自主设置等,基本完成“一院一学科”整体布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别增加到11个和18个。

——学校优势特色更强。在“坚持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物科学为特色,凝练方向、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思路指导下,办学资源不断向一流学科集群汇聚,各类成果不断在各相关学科产生,以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

——学科交叉融合更深。以作物学为主干学科,植物保护学和畜牧学为支撑学科,集中攻关解决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及作物产品的动物高效转化等问题。把握现代农业产业新趋势,为布局涉及乡村振兴、现代农业新业态、智慧农业及大健康产业等领域新兴学科,农学学科与工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农学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融合也得以推动。

——学校基础平台更好。以“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组建起植物、动物、资源与生态三大学科类公共平台,推动了学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对此,发展规划处处长周永红表示:“我们对进入下一轮周期建设很有信心。”在立足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中,川农人通过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了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

“学科建设不是四五年就能完成的,一流学科也不是四五年就建设成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周永红说。尽管经过辛勤耕耘,取得了众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前方需要披荆斩棘、奋力跋涉的道路仍然很长。通过周期评估高水准的检阅,我校学科发展的不足和差距也被梳理总结出来。要实现下一个周期建设目标,川农大还需要继续跳起摸高。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挑战,奋斗是成就事业、实现梦想的唯一选择。征途漫漫,未来可期,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奋斗着的川农人将继续以“川农大精神”锻造永不懈怠的意志,始终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进之帆,让川农大的一流学科建设在破浪扬帆中驶往梦想彼岸。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学校2024年度党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召开
    学校2024年度党
  • 【优秀学生标兵】吴娜:“笨鸟”的华丽蜕变
    【优秀学生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