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之路——“川农大精神”系列报道之二

2010-02-25 14:32:27作者:记者熊伟 来源:《教育导报》2000年6月9日第1版 点击数:

  
  农业科学具有地域性、长周期性、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加之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取得一流的成绩,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川农人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农业科教园地辛勤耕耘,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创业者之歌。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专家周开达教授在开始从事水稻研究时,经费很少,工作条件极差,犁田、挑粪、栽种、观察、收割样样亲自动手。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周开达一年中要分别在雅安、南宁和海南岛种三季水稻,为赶时间,连泡种都在火车上进行。每年七、八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恰恰是搞水稻最忙的时候。每天一早,周开达就到试验田,一株一株地去侍弄。中午骄阳似火,正是水稻开花的时候,必须冒着酷暑抓紧授粉,别人躺在床上不动还抱怨天气太热,他却担心温度不够高导致开花不正常,下午还要蹲在田里仔细观察。
  就是凭着一股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周开达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率先探索成功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第一次创造运用生态育种法选育两系杂交稻。尽管获得的荣誉很多,但他依然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的宿舍里,老式家具、泡菜坛子、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把房间塞得满满的,煮饭炒菜,都得在狭窄的过道上进行。
  主持选育繁六、繁七等优良小麦品种,结束四川麦区长期依赖国外引进品种历史的颜济教授,在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遗传种质资源委员会关于世界小麦族种质资源状况调查课题期间,为采集小麦族标本,颜济跑遍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15个省、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原始生态区,建立起了国内小麦族最完整的标本室与基因库,并创立了高等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理论。
  农业教育和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曾身兼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省农科院院长、四川农学院院长三职,他从课题总体设计、田间布置、播种、管理、收获等都事必躬亲,甚至已届67岁高龄,还经常不顾天雨路滑,坚持赴宝兴县高寒山区现场考察。在他辛勤耕耘下,终于选出了适合四川阴湿条件的首批优良玉米杂交种川农双交号和矮双苞等,深受农民欢迎。
  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的玉米专家荣廷昭教授在领衔的课题研究时,每天一早就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叶子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晚上回到家里奇痒难忍。课题组还有一个基地在云南元江,七、八月收获玉米后,他总要赶到元江秋繁,再种一季玉米。后来,他在玉米遗传育种上创造性提出了群体改良与选育自交系杂交种同步进行理论,连续选育出川单9号、13号等玉米良种,为四川粮食生产在旱灾频繁的情况下连年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邱祥聘、曾凡同、王林全三位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人,经过多年的研究,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于英国樱桃谷鸭和澳大利亚狄高肉鸭的天府肉鸭。期间王林全为了掌握商业育种技术,曾到原西德国家家禽研究所学习。回国后,他开始天府肉鸭选育工作时,条件极其艰苦,他亲自指挥修鸭舍,没有节假日,全部精力都倾注到鸭子的身上。数年后,培育出了我国首个水禽商业品种——天府肉鸭及其配套系,使我国大型肉鸭的商业育种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川农人就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赤诚和持之以恒的干劲,自强不息,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难怪有人说,这些成果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是从畜舍里蹲出来的,是从山林里钻出来的。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