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征文】论“川农大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20-09-16 17:16:00作者:李晓辉 张宏霞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数:

  

摘 要:“川农大精神”是几代川农人在历经百余年办学历程中不断发展和凝练的全部优秀品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四个方面。在新时代,弘扬“川农大精神”,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强农兴农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进一步促进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川农大精神”;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一、“川农大精神”的实践来源

全体川农人的爱岗敬业、报效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勇攀高峰的辛勤实践是“川农大精神”的实践来源。从根本上看,“川农大精神”是寓于全体川农人的具体实践之中的,这种实践表现在“川农大”发展的不同方面:一是校园建设方面。1956年学校迁址雅安独立建院,全体川农人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教学、实验场地建设,解决了师生生活用房等问题,从独立建院规模基本实现到今天“一校三区”现代高校建设布局,川农人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建设奇迹。二是建院后,在科研领域,川农人在科教工作异常艰苦的客观环境下,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培养了以周开达院士、荣廷昭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创造令人惊叹的科研成果。三是在教学领域,川农人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以生为本,分类培养,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深化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双分式”课程教学和差异化实践教学两大培养体系[1],上述教育教学思想,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也造就出一批批杰出的社会行业精英。

二、“川农大精神”的基本内涵

“川农大精神”是四川农业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沉淀、凝聚的文化精髓。

(一)爱国敬业精神

兴农报国是贯穿于“川农大”发展全过程的一个永恒主题,学校建立时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川农大精神”饱含着浓厚的爱国敬业色彩。应该说,“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是川农大精神的原动力。”[2]“川农大”建校可以追溯到1906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是四川成立的第一所农业学堂。当时时任四川总督锡良率领省城司道各员参加了典礼,并颁示了训词,勉励学生不仅只为个人谋生而学习知识,更要有复兴四川农业的宏伟志向。[3]自此,诸如杨开渠、杨允奎、杨凤、彭家元、夏定友、杨志农、陈之长、邱祥聘等等一大批的爱国农业专家开启了川农大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爱国兴农之路,在此期间更有像江竹筠(江姐)、黄宁康、何懋金、胡其恩、张大成等革命烈士校友为国献身。他们的爱国之举,为“川农大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敬业奋进。

在出国高峰时期,全国回国人员仅占1/3的情况下,川农大人创造了超过85%回归率的留学归国奇迹。要知道,在1999年以前,雅安还是一个交通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城市,而四川农业大学也就在这样一个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办学。而支撑着一代代川农人义无反顾回归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他们的根在这里、事业在这里,他们愿意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和自己在业务上可能得到更好发展的前景,义无反顾地回到母校,无怨无悔,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川农大、献给了祖国的农业事业。诚如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邓良基教授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祖国,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培养。要把祖国的兴旺繁荣放在第一位,把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在国家、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精忠报国。”[4]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了在疫情中尽展大爱情怀的校友“雨衣妹妹”刘仙,看到了顾不上小家却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川农扶贫战士,看到了在世界顶尖科学领域发出川农大声音的青年科学家们,还有“献身公益的藏区之花”、“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新人”、“扎根基层的最美村干部”、“致力生态保护的创业之星”……许许多多新时代川农人爱国敬业的典范不断涌现,在祖国各行各业续力奋斗,书写出令人为之振奋的奋进之歌。

可见,爱国敬业精神是川农人克服一道道难关的动力之源,是川农人投身于各项事业的最直接动力,是“川农大精神”的首要内涵。

(二)艰苦奋斗精神

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是川农人在实践过程中最突出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川农大”的历史理解为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1956年,学校从成都搬迁到雅安,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原经管院院长何训坤回忆当时学校搬迁雅安的情景,她说:“这次搬迁是凄凉的,当时雅安交通不便,我们许多基础教学实验设备根本无法携带过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开头,在一块完全不熟悉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开始新的生活。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周公山那边的农业还是刀耕火种。”[5]

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办大学的,但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川农人扛起了艰苦奋斗的大旗,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建起了一座座雄伟壮观、坚固耐用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也正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赤诚和持之以恒的干劲,学校得到了很大发展,“由原来50年代仅有的4个专业和1400名师生的四川农学院”[6],发展至今天已拥有27个学院、15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91个本科专业、硕士博士一级学科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约4.8万名师生的全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艰苦奋斗是川农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它既是“川农大精神”的一个方面,又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引,这种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也是需要永远保持和不断发扬的。

(三)团结拼搏精神

团结拼搏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延伸,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拼搏精神则显得尤为可贵。众所周知,与农业有关的科学研究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每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几代人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对于这一点,有很多老师说:“我们能够取得一些科研成果,获得奖励,都是因为站在老一辈专家肩膀上的缘故。”[7]

当前,学校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培育出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一大批国家级教学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部创新团队、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未来,我们必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工作,不断弘扬团结拼搏精神,持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求实创新精神

求实创新主要是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追求新高。“求实”是态度,“创新”是方法和手段。求实创新精神是“川农大精神”的核心,是全校师生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一精神鼓舞下,川农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有关部门统计,“川农大”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7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发表高水平论文。建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5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学校还是2012年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此外,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求实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弘扬“川农大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川农大精神”有利于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8]。“川农大精神”不但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富有革命性,“川农大精神”的这种先进性使其介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因此,将“川农大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有价值性。这种价值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川农大精神”作为校本资源,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易被学生了解、理解和接受;一方面,“川农大精神”具有实践性,这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高度共性。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川农大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弘扬“川农大精神”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农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催人奋进。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川农大精神”,使学子们在“川农大精神”的熏陶、感染下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众所周知,四川农业大学在革命精神这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学校要大力挖掘和弘扬“川农大精神”的正能量,如邀请老校友以“川农大精神”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与“川农大精神”相关的知识竞赛或文艺演出等,将“川农大精神”渗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总之,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将“川农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新时代的川农人在一种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从而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弘扬“川农大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在“川农大”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变化的是学校的名称,不变的是与人民同命运、与祖国共发展、服务“三农”事业的初心与使命。一直以来,学校把“培养心系‘三农’,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三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输送人才。川农学子在“川农大精神”的滋养下,更具有家国情怀。由学生发起组织了“科技助农增收服务团”,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奉献一片爱心”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长时期大规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9]自1992年起,我校连续23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10]2019年,更是首次实现该项工作“优秀单位”“优秀实践团队”“优秀个人”三大奖项的大满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有利于发扬川农人的优良传统,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深深植入川农人的心中,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三农”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1]江英飒等: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21页。

[2]庄天慧: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6期。

[3]四川农业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农业大学校史,2016年版,第3页。

[4]江英飒等: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03页。

[5]江英飒等: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6]庄天慧: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6期。

[7]英飒等: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0页。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9]文心田.弘扬“川农大精神”,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J],实验科学与基础,2009年第1期.

[10]文心田.弘扬“川农大精神”,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J],实验科学与基础,2009年第1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