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为川农大学生到成为川农大教师,与川农大结缘已十年有余。十余年间,听说了老一辈川农大老师西迁雅安的历史,见证了川农大一校三区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新时代川农大建设的一员,“爱国敬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已深深地烙入每个川农人的心中,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感悟川农大精神,接受心灵的洗礼与思想提升。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充分肯定,褒扬老科学家为国胸怀大局、扎根西部,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怀着“教育兴国、科学兴邦”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辗转至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形成了“求是创新”的校训。川农大也与这些高校一样,西迁雅安,半个多世纪在雅安艰苦环境中默默耕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以周开达院士、严济教授、荣廷昭院士、杨凤教授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在水稻育种、小麦育种、玉米育种、动物营养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现在还记得新生大会上介绍学校取得2个国家技术发明家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自豪感。在新教师培训会上朱庆副校长介绍以郑有良校长为代表的国外留学人员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任教;近些年,周小秋教授、陈代文教授、陈学伟教授等学术大家在多个场合都介绍了初始阶段的艰辛,而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虽然成长于新时代的我们难以体验成都到雅安一天的颠簸旅程,也难以体验“南繁”坐火车带豆瓣酱的旅程,但我们能体会到的是他们爱国敬业、服务三农的深厚情感,将“爱国敬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根植于大地、服务于农业、传承于学生。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新时代成长的我们,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已与几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且与我们刚入大学的条件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没有变,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未变;“爱国敬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
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在川农人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川农牛”是川农大精神的最好诠释,寓意的艰苦奋斗、开拓奉献在新时代同样有现实意义。虽然高科技日新月异,但农业有一点是变化不了的,正如袁隆平院士讲“电脑上是长不出水稻的”,因此农业必须扎根于土地、躬耕于一线,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这是最有生命力也是农业工作者的使命。任万军教授曾在科学网发表《一个屌丝学科的逆袭之路》讲述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使我更加明白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每次任万军教授到基地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也构成独有的“稻田”精神,这也是敬业、拼搏精神的最好体现。
艰苦奋斗精神应时刻激励我们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鼓励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攀科研高峰。老一辈科学家将“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如何传承是一个新的问题。同时区域和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农业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人工智能、“互联网+”和5G等高新技术成为新型工业革命的代表,智慧农业已呼之欲出,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在“农机+农艺+农信”融合交叉中创新是农业工程科研工作者的机遇和使命。
我们正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全国人民都在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川农人,传承和践行“爱国敬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服务三农的初心,也是新时代川农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