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我加入了“川农大家庭”。
2020年4月,我学习了“川农大精神”。
什么是“川农大精神”?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心中不免有了一个疑问:百年名校,精神怎么如此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只是平凡的4个词,16个字。
听到学工部李部长讲述川农精神的源远流长,我不由产生了一种使命感。
1956年学校迁往条件艰苦的雅安,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人才不但没有流失,反而创造了一系列的国家奖项。85%留学回国率是如何创造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人才完全可以在更好的城市发展,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条件艰苦的雅安?川农大精神的密码是到底什么?
2000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厅会同学校党委,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总结提炼。一致认为川农大之所以在长期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很重要的就是历代人凝聚、培育、传承的川农人精神。
2000年7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宣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全省掀起学习“川农大精神”的第一次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多次集中对“川农大精神”进行宣传报道。
2002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薪火传承的川农大精神,平凡中的伟大。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
勿忘初心,方能牢记使命。我想川农人正是因为平凡的积累才造就了伟大,而伟大的成果往往孕育在平时默默无闻的奉献中。
农业,国之命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否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川农人爱国爱校,兴农报国。周开达院士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事业,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及“重穗稀植栽培技术”,创造“光敏不育系生态育种方法和技术”。他为我国杂交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及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川农人的骄傲,是川农精神的杰出代表,是西南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青年要发扬党永久奋斗的传统”“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川农大也不断坚守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的院士、教授、博士等身体力行,在田间劳作,在林中穿梭,在猪圈闻猪粪的味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平凡中的伟大力量,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努力奋进。
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个人就像那小小的河流,只有不断融合才能汇入川农的江海。
虽然我才加入川农大家庭,但是我早已被它的故事感动。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年的雅安大地震,川农人精神在特殊时刻第一时间融入到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中。众志成城,团结抗震,拼搏奋斗,不屈不挠。这期间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小事件,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彰显了必不可少的伟大之光。
在求实创新上,川农人不断进取,注重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科研创新,为社会培育杰出人才。在当今,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获得者颜济教授、荣廷昭教授分别创立了高等植物器发育不平衡理论和数量性状研究与群体改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种选配同步进行的新方法。这些杰出川农大精神的代表,正是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这背后是数不尽的汗水,看清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的功德。到川农于我而言,三生有幸。受到这样的洗礼,人间值得。百年名校,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有着一种精神魂。作为一名刚入职的老师,我将传承这样一种精神,做实事,脚踏实地,时刻谨记并发扬川农大精神,做一个平凡中砥砺前行的奋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