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种文化或精神想要源远流长,就必须懂得“传承”的意义,“传”放于学指“教”、“导”,即既要懂得如何育人,又要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承”则是指事件中的另一对象,对于知识的接受、思考、以及整理成自己的认知的一部分;如此往复循环,则使得“知识”在口口相传(或以文字、图片、符号等形式)中不断意义深厚,更好地滋养后人。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其精神更是在历史的洗礼中赋予着深刻含义。“爱国敬业”是对学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艰苦奋斗”则是对学子品德地磨砺;“团结拼搏”是强调团队协作,不仅是一个小组、更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团结的含义在各种比赛、任务中得到深化;“求实创新”更是这个时代进步的本质要求,“求实”科研的道德底线应是源于真实数据,不可造假、不可主观臆断,而“创新”能力更是一所学校、一个国家进步的体现。
一所学校想要做到将其精神在每届学生中得到传承,再由学生回馈社会,就需要做到“进课堂”、“进科研”、“进校园生活”。小到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大到代表学校参加的国际比赛。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对于一个问题的深刻研究,就不免要经历资料查询、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进行验证,结论可能一次成立,但更多的可能是推翻再重来,需要艰苦地钻研,而且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在钻研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课题;也可能发现一个旧的办法可以应用到这个新的问题中来,这就体现了创新。而整个传承活动,需要的是施者与受者的配合,老师的引导作用关键,而学生的自主思考也十分重要,在这中间不断实践形成的方法论,也不可谓是“传承”的另一定义。
正因为这一代代的传承,川农大学子无时无刻都在践行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就从最近的“疫情”二字谈起,川农大学子从来都是把川农大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年5月12日是四川人民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这一天,地动山摇,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全国第一时间支援四川,全国援川,尤其是湖北人民给予了四川人民很大帮助。12年后,面对汹汹而来的疫情,四川人民向湖北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川农大也不例外,许许多多的川农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师生踊跃捐款逾百万
从2月28日,川农大党委发出《关于组织广大党员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通知》,截止3月5日。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全校师生捐款总额111.4843万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捐款,一滴滴爱心汇聚成爱的海洋。
二、校友拾柴火焰高
川农大人从进校起就秉持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即便是走出校园,川农大人也坚守着这份精神。全国校友心系疫情,纷纷向母校捐款,学校校友会收到了来自全国7地392名校友的21万余元爱心捐款。
三、情系兄弟高校
“同饮长江水,川鄂一家亲”,我校向兄弟院校华中农业大学捐赠20万元以支持其疫情防控工作。两校亲密合作,共克时艰,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四、新鲜蔬菜入荆楚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雅安多营农场组织的近50多吨新鲜蔬菜,经警车开道送入雅安市西康大桥高速路入口,带着全校师生对武汉抗疫一线的牵挂和慰问,以最快的时间星夜驰援,于10日上午送到武汉市蔡甸区民政局配送抗疫一线使用。
五、“雨衣妹妹”霸屏网络
川农校友“雨衣妹妹”作为一名志愿者在2月进入武汉,每天免费为武汉医护人员提供400~600份盒饭。最开始因为没有防护服,她就身穿雨衣,开着自己的车到各家医院送餐,因此广大网友亲切称呼她为“雨衣妹妹”。
除此之外,园艺学院党支部“科技助农”团队焦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个“三农”中心任务,搭建“校地党建平台”,利用“理论和实践双党课”,在汶川指导,在汶川等县构建“高校+地方部门+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党建+乡村振兴”科技助农示范基地。在疫情期间,团队通过线上渠道,云端助力春耕,工作得到各级媒体、党政领导和地方村民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实践出真知,川农人始终秉持这“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无论日后我们在哪里,我们都将牢牢地记住:我们是川农人,是川农大精神的践行者。
写到那么多川农大精神传承、践行的实例,不免心潮澎湃,想一书心中感悟。国内外的大学千千万,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精神气质,“精神”一词虽然抽象,大学的魅力却又恰恰正在于她的精神,即通过影响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从而体现一个大学应有的面貌。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已经传承了19年,即将迎来属于它和所有川农大师生的第20个周年。做为川农大的一名学生,我既是川农大精神的学习者和感悟者,也是川农大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更是它的受益者。虽然没有经历过它的形成,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川农大精神的内含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爱国敬业:爱国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个人层面的修养,本次疫情期间,川农大每一位成员的行为都无不体现着爱国的情怀。首先,疫情爆发时,校领导迅速做出响应,组织防疫工作小组;各个学院响应学校的号召,每天统计学生的健康打卡行为;学生遵守学校制定的政策,每天报备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微的事情,在此次疫情期间如此重要。其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体师生,尤其是党员,率先做出表率,毫不犹豫的为疫情严重的武汉捐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是一种爱国精神。最后,没有知识何谈报效祖国,认真学习,储备知识,在国家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爱国方式。
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正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川农大的发展。首先,作为一个农业大学,川农始终怀着振兴农业的责任感,心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其次,学校始终把科技扶贫贯穿始终,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定期下乡培训农民,耐心为他们解答农事上的一些疑问,提高种植技术,为脱贫攻坚助力;最后,奋斗在一线的还有那些在科研道路上拼搏、奋斗,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的同学们,深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炎炎夏日奔波在试验田地里的身影,谱写了艰苦奋斗的篇章。
团结拼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个团结协作奉献、有战斗力和朝气的团体”是学校提倡的科研方式。团队精神在陈学伟团队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短短一年左右时间,连续发表两篇重量级科研论文,在感叹陈学伟团队能力的同时,刻印在他们骨子里的“团结拼搏”的意识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可以相信,只要每一个川农人都将“团结拼搏”刻印在心,学校必将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求实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持续进步的重要法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聚集创新思维,川农大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为学生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引航创业之路;通过试验方案的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助力成果转化;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的创新平台,涌现出大量创业的川农人,这些无不体现了川农大的成员用实践躬行“求实创新”的精神。
经过数代川农人的努力,形成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践行川农大精神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和挖掘,每一个时代都赋予了川农大精神一些新的含义。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大事。在任何时刻,农产品的保证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定心丸。作为一个百年农业高校,川农人更有责任承担起重担,致力于农产品的高产和优质。2020年的开端异常艰难,疫情的爆发也对我国各行各业进行了极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稳住农业,越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从古至今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所理解的爱国不是抵制外国产品,而是行己之力为国家和人民解决难题。而国家的现阶段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粮食的优质高产。人民的关注点之一在于吃到健康放心的食品。这不仅需要的是努力拼搏、团结奋斗,更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刚刚获得四川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陈代文教授是所有川农大学子的榜样,一句“我就是一个养猪的”朴实无华,但他却用不平凡的创新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爱国一定要落到实处,有多大的能力贡献多大的能力,常怀一颗爱国之心,不断强化自身能力,若没有能力,谁来促进国家的发展。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作用,职业无贵贱之分,每一份工作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若敬业爱业,也就是一方面的爱国家爱人民。
美好的明天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它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证明这种精神对于全面推进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为了个人成长,还是为了建设祖国,艰苦奋斗都必须牢记于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才能干大事,一群懂得拼搏的人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才能事半功倍的做出成绩。做学问,一是要不可弄虚作假,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二是要思维敏捷,不断创新。近年来,不断爆出的学术作假事件也给各位川农人敲醒了警钟,任何时候都要坚决抵制学术弄假,实事求是是搞学术研究的第一要求。川农大精神短短的四个词十六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每一位川农人都应永远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