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是线性的,她源自最古典的基因,决定了某个特定族群的属性和气质;而盛放则是平面的延展,依托于承继的时间轴,将一种意志和精神伸展至浩瀚无界的远方。
遇见川农,缘在烟雨间
常言说“少不入川”,对我而言,2009年夏天来四川工作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虽然我知道四川农业大学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优质平台,可同时又非常担忧,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一年,脑海中对那惨烈的影像依旧心有余悸,亲人、同学以及朋友都竭力地劝阻,好像这一去就是永别似的。我虽不多愁善感,可劝阻的人多了,也不禁有些戚戚然。
四川农业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北京到成都,又辗转来到雅安——这所开放型的211大学,安静地坐落在浅山和丘陵围合的美丽小城市中,四面被层叠错落的植被勾勒浓淡,青衣江舒缓婉约,时不时有烟雨加持,诗情画意的韵致极其养眼——这倒是一个潜心研究和静心教书的好地方,优美的风景驱走了一路旅途劳顿。
继承,从“传-帮-带”开始
回首十余年来的川农工作生涯,从雅安到成都,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觉得自己像置身在一个“家族”之中,尤其是老一辈的教师,就像这个家族里谆谆善诱的长辈,他们是川农大精神的缔造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望持续发扬光大的使命感,所以,他们不仅自己全力以赴,同时,对后辈的提携更是不遗余力。
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作为引进人才入职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初入学校便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入校第一学期,学院安排我教授地学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由于我初来乍到,对四川的地形、地貌、水文以及土壤等很不熟悉,信心颇有不足,学院就联系刘世全和纪仙桃两位退休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每次上课之前,他们都会先审阅一遍我的讲义,并要求我进行试讲,提出改进意见反复打磨,然后确定深入角度,进行发散讲解。两位先生把他多年积累的一线教学资料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
十多年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上实验课时,面对矿物、岩石标本,以及学生提出来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一时难以全部解答,只得给纪先桃老师打电话求助,耄耋之年的纪老师立刻赶到了实验室,给我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奥援。不仅如此,她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手绘的与地学基础课程野有关的地形和地貌图毫无保留的交给了我。
为了让讲授地学基础课程的年轻老师尽快掌握教学和研究的方法,纪老师总是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前进行野外踩点,她不顾年高体弱,亲自陪同,冒着雅安冬天浸人的阴冷气候,实地传授知识要点,最后还要求我们年轻教师一个一个讲解,不厌其烦地修改、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如今,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我离开了雅安校区,可是刘老师和纪老师依然时不时会打电话过来,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是我尊敬的长者,也是扶持和帮助我成长的贵人和导师,是我成为川农人的引导者!
“传承、帮扶、带动”——这句话不仅仅是川农倡导的口号,也是历代川农老师们身体力行维护的一种氛围和传统,我每一天都被这种温暖感动和熏陶着……任教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时,卢益武老师把他的手稿和积累专业图片全部转交给了我,还专程带我去中里镇观察猕猴桃幼树由于水肥不调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初建作物营养遗传实验室时,采购的设备需要招、投标环节,为了抢时间,王昌全院长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帮我添置设备来储存试验材料,使得我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我赴美国访学一年,王昌全院长和陈强书记以及同事们更给予了我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不胜枚举的鲜活事例,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发生和叠加,凸显着百年沿袭的名校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成长力,而我,则有幸是这个大家族中被关怀的一员。
盛放,未来之花
十年前,我参加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三等奖,那是我到川农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我记得在比赛前一天的晚上,纪老师专门把我叫去家里,逐字逐句地帮我整理课件,跟我探讨怎样引出问题,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仔细推敲课堂节奏,力臻完美……我像一颗蒲公英,当年离开北京只影入川,落地后却从未孤单,我感谢际遇厚待的师友情谊,更感恩相随一路的温暖提携!
这些年,在领导、老教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指导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各1项,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校级二等奖,指导科研兴趣小组计划项目共5项。指导本科毕业生1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共施教指导了16名研究生,其中11名毕业生已经步入工作岗位,我希望他们身上也能传承这属于川农的精神特质,出色的工作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行、严谨的生活态度和与人为善的襟怀……
缔造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奋斗、奉献,谱写出的川农大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厚实如土地、拙朴似标本,激励着新时代的川农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