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有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值得纪念,总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着精神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勇前行。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事件。20年来,在“川农大精神”的激励下,全校师生拼搏奋斗、求实创新,不断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在新时代,回望学校奋斗历程,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
一、什么是“川农大精神”
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川农大精神”,是学校在近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凝练而形成的、为全校师生所普遍认可、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川农大精神”是川农大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川农大精神”的提出虽是在2000年,但是,“川农大精神”的形成则是学校传承百年优良传统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二、“川农大精神”的形成
(一)“川农大精神”形成的文化渊源
1.优良办学传统凝聚而成“川农大精神”
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办学历史的积淀,大学历史传统成为大学精神深厚的资源。在川农大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英勇奋斗,为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学校创办之初,即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许多师生从海外留学归来,希望以农业报国,以农业强国。1905年春,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派遣29名学生到日本学习,其中7名学生学农业,作为筹划中的农业学堂预备师资。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成立,这成为我校的历史的原点,无数爱农学农师生以身许国的担当精神成为“川农大精神”孕育的思想文化源头。近百年来,学校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优秀成果,为总结校园文化精神奠定了基础。
2.历代名师对“川农大精神”的缔造与履践
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在学校办学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名校长、名教授、名学者是“川农大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川农大精神”的形成特别体现在雅安独立建校以来,以第一任院长杨开渠、第二任院长杨允奎和首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杨凤为代表的几代川农人身上,他们“作风朴实、治学严谨、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学校历史上具有这样情怀的校长领导、专家学者不可胜数,正是他们的人格、学识、风范、品质完整地融化汇聚,不断发扬光大,最终凝练、集聚成“川农大精神”。
3.红色基因沉淀“川农大精神”核心内涵
作为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川农大,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我校师生王右木、康明惠、郑佑之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四川党团组织创立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更是涌现了一大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川农英烈江竹筠、黄宁康、何懋金、胡其恩等大批革命师生。学校红色历史文化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底色,也是川农大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红色基因,积淀而成“川农大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川农大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1.辉煌事业的原动力升华而成“川农大精神”
21世纪之初、世纪之交,川农大在信息闭塞、环境艰苦的办学环境下,取得了留学高回归率和突出的科技成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头20年时间里,学校赴国外留学的388人(次)各类人员中,仍有85%学成后如期返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培养了以周开达院士、荣廷昭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四川省的教育事业、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辉煌事业的原动力追根溯源,正是川农大师生员工对国家有一种“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精神,对事业有一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对工作有一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研有一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概括起来就是“川农大精神”。
2.社会政治环境造就“川农大精神”
大学精神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政治环境。“川农大精神”的形成是学校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的结果。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四川加快“跨越式、追赶型”发展,实现建设“教育强省”奋斗目标,“川农大精神”作为时代所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高校中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的范例,被树立为精神的标杆,提出、总结、学习、弘扬“川农大精神”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宣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振奋、鼓舞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群特别是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师生,以新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以推动四川省教育战线不断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川农大精神”应运而生。
三、“川农大精神”的提炼与内涵确定
(一)“川农大精神”的命名
“川农大精神”的表述与正式命名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全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使用“川农大精神”这个称谓前,对学校大学精神的总结曾有多种提法,使用过的有“川农人精神”、“川农精神”,并不统一。2000年2月21日至25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川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记者站记者一行12人联合组成调研组来校,并就学校大学精神的总结重点听取了部分专家的意见。4月7日,省委调研组再次来校传达省领导对宣传“川农大精神”的指示;5月6日,学校领导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有关“川农大精神”座谈会,会议提出了“川农大精神”的宣传方案,并确定学校组织“川农大精神”报告团。“川农大精神”得以正式命名。6月22日,省委、省教育厅领导专程到校就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进行调研,充分肯定川农大在几十年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教职工的培育并形成和坚持的“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教育界和其他各条战线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二)“川农大精神”内涵的界定
确定“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人们经过了反复研究、上下讨论和归纳。有的教师曾认为学校自迁雅以来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办学,应该把“艰苦奋斗”作为“川农大精神”的主要内容并排在第一位。2000年5月6日,在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有关“川农大精神”的座谈上确定了“川农大精神”的内容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并要求“川农大精神”的宣传统一为这个提法。5月23日,省委组织部领导在学校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会议上讲话时,明确要求,要统一宣传口径,按照“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的提法,把“川农大精神”喊响,使之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经过数代川农人的薪火传承和不懈努力,立志于兴农报国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最终形成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川农大精神”。
(三)“川农大精神”的广泛认同
1.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川农大精神”的总结、宣传,不仅是川农大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时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00年5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总结、宣传“川农大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川农大精神具有典型的先进性,宣传川农大精神对深化高校改革,加强高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神感人、值得宣传”;7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发出《关于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川组通〔2000〕19号),号召全省教育战线学习和弘扬“川农大精神”。2002年2月4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再次发出《关于认真开展宣传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川农大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1年10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取得的成绩和“川农大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2002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2002年5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雨专程来校视察,对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7年10月16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再次批示:“川农大工作很有成绩,办学经验值得重视。”
2.“川农大精神”从校园走向社会
“川农大精神”不仅是学校文化之魂,也是社会进步的引领者。2000年6月29日,“川农大精神”首场报告会在雅安剧场举行;7月6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川农大精神”报告会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举行;7月24日,“川农大精神”第三场报告会在成都会展中心举行。“川农大精神”报告团以生动感人的事例,讲述了几代川农大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川农大人迈向新世纪的良好精神风貌。从2000年6月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以及四川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先后对“川农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川农大精神”得到社会高度认可。2000年6月13日,省教育工会组织各高校工会负责人到川农大学习“川农大精神”;6月15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组织该校16位干部来校学习;与此同时,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地的学校干部、教师也纷纷畅谈学习“川农大精神”的体会、感想。“川农大精神”成为全省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系统学习的典范。
四、“川农大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川农大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川农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川农大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川农大精神”是生动、稳定的载体。
(二)“川农大精神”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鲜活教材
构建学校大思政格局、打造三全育人体系,有机地将“川农大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在课程思政中凸显川农大特色,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川农大精神”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百十余年来川农人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内容,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川农大精神”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川农大精神”是川农大师生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川农大精神”所具有的价值规范、激励引导、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作用激发师生师追求真理、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勇气。“川农大精神”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培养师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自觉意识、法纪意识,使师生把学校当作精神归属地和精神家园,“川农大精神”成为自己人生发展的原动力。
(四)“川农大精神”是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证明,大学精神文化是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没有独特的、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不可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川农大精神”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所在,它体现了学校“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是影响学校“双一流”建设综合实力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
精神的崇高不仅在于成功的激励,更在于传承与弘扬的意义。在新时代,实现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川农大精神”。与时俱进,新一代川农大人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赋予“川农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凝聚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一流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