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新传人】王文明:“川农大精神”是我永远的底色

2020-10-21 11:16:31作者:黄星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

人物简介:王文明教授,研究方向为水稻病理学和抗病种质创新工作。2012年,获四川省特聘专家称号,2013年开始领衔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设,2017年顺利获得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当选四川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2018年当选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或省部级项目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区域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本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从2011年回到母校至今,王文明为人行事、教书育人的风格,早已染上浓厚的“川农大精神”色彩。严谨认真、不怕吃苦、重视团结、追求创新等川农人的独有特质,亦成为他要坚持到底的行为准则。

团结和谐谋发展

初见王文明老师,他正在向来请教的学生讲解实验。

从器材选择到数据处理,王老师细致完备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由这些问题延展开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远处发散。

“一个集体需要有凝聚力,而培养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少不了的是相应的文化建设。”王文明无论是在课堂教授理论知识还是在实验室带领学生做实验,都会注重相应的文化建设,而认真耐心的指导每一位同学,便是他眼中增强凝聚力的最好体现,“只有每个人都有了存在感,团队才能充满凝聚力战斗力”。

他向实验室成员提出“SUCH”原则,即:Safe,United,Clean,Harmony。这样简单的4个英语单词,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实验成员的心中。许多被王文明教导过的学生至今都能说出这标语性的单词。

在这四个层面中,王文明最看重的是Harmony和United,即和谐与团结。

在实验室里,成员与成员之间和谐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讲,而“团结”这一要点正是“川农大精神”的内核之一。“于一个实验室而言,唯有成员团结一致,才能高效率地完成课题;于一个学校而言,广大师生团结统一,才能让各项事业全面开花。”王文明说道。

身为植保学者,同时也是一名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他的使命感是“保护植物,喂养世界”。在平时的课堂上,王文明会带领学生去深刻感受“植物是所有动物和人类的物质与能量源泉”这一理念,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意义重大。同时,王文明非常注重提高课堂的活跃性,多与学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感,继而大家在成功攻克一个知识点时才会有油然而生的成就感。除了抽问,王文明还会走到同学们中间讲课,不用话筒,单用自己的嗓音,传授专业知识、分享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动态、随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无惧艰苦向前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科研都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旅程,有着太多外人不能得知的辛苦。面对这种普遍的看法,王文明却只是淡然一笑:“难道做其他事情就不辛苦吗?”

在他看来,人一生下来就会遇见各种困难,要吃许多的苦。既然客观存在的苦难无法避免,那就从主观上接受它、克服它。他的观点既是多年来科研生涯的折射,也是受了川农大精神中“艰苦奋斗”精神的影响。

秉持“艰苦奋斗”的理念,王文明多年来坚持每天做实验,对实验室每一样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他都了如指掌。谈及植物保护专业相互联系的三大基础课程——植物病理、农业昆虫与害虫治理、农药学王文明更是如数家珍,甚至会亲自操作诸如给幼苗浇水等极为细小的实验步骤,反复实验以求减少误差。悦纳苦难,持续奋斗,努力拼搏,这是他作为科研工作者最为朴素的底色。

而在做实验的同时,王文明也会关注到会影响实验的周遭事物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实验楼里面的灯光,”边说着,王文明边起身走到天花板的灯下,抬手示意,“灯光对于实验是比较重要的。”他在2015年就注意到了学校中的灯光问题,而在他的提议下,学校也逐渐替换掉了部分照明效果较差且相对费电的一批灯。

不仅是灯光,他很有前瞻眼光,回国后首先引进了我校第一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并数年来向全校师生提供无偿优质服务,也曾重点构建人工气候室,这些硬件设施上的改进也促进了实验方法的创新。除此之外,王文明领衔成立了“四川省植物病理学会”、组建了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重大病害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此举让我校得以与全国植保同行展开密切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祖国植物保护专业发展。

求实创新勇钻研

回国之初,我校在植物保护的基础研究领域研究较为薄弱,而王文明以“保护植物,喂养世界”为理念,深耕水稻抗病基础研究领域,聚焦科研热点与前沿。他引领miRNA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水稻miRNA调控稻瘟病菌免疫反应的网络与机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稻曲病逐渐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而且稻曲菌产生的毒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米质,威胁着人类健康。于是王文明探索水稻抗病新领域,开启了水稻抗稻曲病的基础研究。他和合作团队开创性地揭示了稻曲病侵染水稻的过程,而目前,他们着力于研究稻曲菌和水稻的分子互作机制。

助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王文明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四川盆地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分子机理,分别对四川盆地稻瘟菌群体和主栽品种及育种骨干亲本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四川盆地稻瘟病的流行机制,优化抗病基因的利用,他的研究对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国情怀记在心

王文明并不是只专注课业与科研,他还常常会主动关注国家时政和学校动态,对于很多理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人类核心价值观也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好、‘川农大精神’也好,其实它们都反映了人们想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社会。所以它们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更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获得传承与弘扬。”王文明说道。

他常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的寄语中的话语来勉励自己、鼓励学生——“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教师要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更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学校更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持这样的理念,他曾培养出获许多优秀的、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硕士博士,更领衔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设,于2017年顺利获得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

王文明希望自己乃至全校学子都能在学习之余关注学校动态、国家时事,以国家当前提出的任务与路线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综合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在集体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承担重任的人,将“爱国敬业”带到四面八方,让“科技兴国”蔚然成风。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