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新传人】李伟滔:勇攀科技高峰

2020-08-20 10:22:05作者:张喆 审稿: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从普通一线教师到囊括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第十四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虽然荣誉越来越多,但水稻所李伟滔教授始终不忘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水稻领域的科研人员,我将继续拿出敢于跳起摸高,勇于争创一流的魄力,传承和发扬好‘川农大精神’,聚焦水稻抗病研究领域关键问题,继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稻田里,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守科研初心

本科毕业后,李伟滔考入我校小麦研究所,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那是5年半重复、忙碌,却至今仍让我感激不已的难忘时光。在这个阶段,有第一次独立完成实验的喜悦,有第一次撰写英文文章的煎熬,有第一次为师弟师妹传授科研经验的细心与耐心,……这再次明确了自己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读博期间,在学校和导师魏育明教授的支持下,李伟滔赴澳大利亚进行了1年半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习。在那里,他增长了见识,明白要做好科研就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李伟滔学成归来,加入水稻研究所陈学伟教授团队,从事专职科研。“这是我科研生涯的新起点,也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期。”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美的誓言是报国。”虽然从事专职科研,李伟滔仍然积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多门课程。在课堂上,他常常结合自身的留学经历和所知所学所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领会“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界”的含义。

作为水稻研究所的党委副书记,他分管研究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跨专业知识,特别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思想道德正、爱国主义深、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三农意识深、适应能力广”的一流人才。

勇克科研难题

2017年6月29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我校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我校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实现了我校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的零突破。能被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认可,与这项研究的突破性不无关系。

“稻瘟病是水稻重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水稻受稻瘟病危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甚至绝收。”李伟滔介绍说,实践表明,培育抗病品种是克服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稻瘟病抗性相关基因的挖掘与机理解析能够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水稻材料“地谷”是研究生稻瘟病抗性的重要材料,已从中克隆几种优秀的抗病基因。但却面临一个问题:这些抗病基因仅对少数几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并不具有广谱性。然而这也成了李伟滔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了解到科研突破点后,在陈学伟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在2011年开始进行研究。期间花了近六年时间,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稻瘟病抗病遗传位点,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

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这个陈学伟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其作用正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水稻癌症防治路径也从“服预防药式”变为“提高免疫水平式”。

“与此前不同,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在这一变异位点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陈学伟教授介绍,如果这项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作物内在来说,不仅能够提升作物的整体抗性,并将缓解因病原菌进化导致的作物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对种植环境来说,既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又保护附近的生态。”

该项研究成果也成功入选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7年中国农业重大科学进展”。

“发表《CELL》论文,更像一个PCR过程,将杂乱无序的一个个碱基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行使功能的基因序列,是一个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李伟滔说,“这既是为自己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小结,更是为以后的科研事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他也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做好学术研究,必须不畏艰辛。当其他人正纳凉休息时,你们却需要顶着炎炎烈日田间授粉;当其他人正在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寒假时,你们可能却要长期驻扎南繁基地。要做好学术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需要几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从一名入学成绩垫底到学校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从工作起始的默默无闻到《CELL》文章的发表,这些经历告诉我们,‘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这份毅力必不可少。”

“我们的川农大,有院士,有长江,有杰青,有优青,以及其他各类优秀科技人才,”李伟滔希望学生们在如此优秀的导师团队带领下,秉承“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进行扎实、严谨的学术训练,在导师的带领下,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而努力,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青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