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新传人】黄玉碧:做传承“川农大精神”的“实干家”

2020-07-11 16:04:31作者:农学院 审稿:胡迅 来源:农学院 点击数: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作为百年名校川农大之农学院院长,如何带好具有深厚办学底蕴的农学院,如何带领全院百余名教职工在各项工作中取得实效?农学院院长黄玉碧的回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实干兴院”“实干强院”。

15年如一日,他躬身细耕,以“川农大精神”为指引团结班子,施展智慧,将“做好引领,当好干将”的治理理念落实到推动学院全面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以力促学院、学科转型升级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实干兴院”“实干强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本科生“双创”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终身学习党性修养  做爱国敬业的“干将”

10多年来,无论工作有多忙,业务有多繁杂,黄玉碧一直坚持认真学习,研读报刊杂志,特别是党报党刊,深刻领会党在新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他坚信“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他率先探索建立学院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与学院领导班子带领骨二级中心组成员一起学习,“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他常用总书记的“终身学习论”鼓励大家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用理论武装思想,用学习提升修养,用知识指导实践。

心系学院不畏艰难  做艰苦奋斗的“干将”

作为农学院院长,黄玉碧深知一个“百年大院”发展的不易,他总能在学院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打赢“关键之战”。

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是黄玉碧的一贯作风。

2010年9月,学校进行建校11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校区结构布局调整,决定将农学院率先调整到成都校区。几千师生想不想搬?怎么搬?怎么安全地搬?面对学校的安排,他大到学院的师生动员会议,小到实验室仪器和学生教师行李打包,事事过问、件件关心,最终率领农学院几千师生首批从雅安顺利搬到温江区,为成都校区的正常运行成功探路,为学校战略布局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顺势而为,他利用农学院整体搬迁成都校区的大好机遇,及时提出“发挥成都校区区位优势,打造高端作物学科平台,培养农科专业卓越人才”的三位一体发展构想,同学院班子一起抓好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

2018年11月底,全校都在为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做最后的冲刺,作物科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的迎评工作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筹建的一员,黄玉碧亲自带领示范中心的青年教师,共同修改汇报材料、提炼特色、制作展板,一熬就是3个昼夜。

2018年12月3日早上9点,前一晚不停打磨讲稿的黄玉碧仅睡了不到4小时,仍然精神抖擞站在第二教学实验楼门口迎接评估专家组,详细而生动地展示了评估“第一站”——作物科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得到了审评专家的高度认可。

勇挑重担顾全大局  做团结拼搏的“干将”

“双一流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物学科建设一直是黄玉碧的“心病”。作为作物学科的一员“猛将”,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工作作风过硬,黄玉碧多次被学校临危委以重任,总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干劲,圆满完成。

2017年5月,黄玉碧受命担任“双一流”建设申报工作组长。面临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部门多、难协调等困难,他以其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亲和力,积极协调农学院、小麦所、水稻所、玉米所、动物科技学院及动物营养研究所等7个单位相关老师开展工作,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老师们协作攻关,通过夜以继日的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了完善的农业学科群申报方案,为学校顺利跨入“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2018年6月,学校启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黄玉碧又被委以重任,作为正处级建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负责组织“一院三所”教师团队开展筹建工作。他带领同志们在短短的半个月里高强度工作,熬红了眼、熬白了头,数易其稿,最终顺利完成了申报书等系列材料。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实验室平台建设中,将分散在各课题组的80余台(套)价值数千万元的仪器设备集中到1200平米公共平台,牵头建立系列运行管理制度,实现了平台的高效运转。

作为正处级建制的国家重点实验(筹)执行主任,他既规划又要做实事。为了国家重点实验(筹)工作顺利、安全、高效地推进,他带着后勤和办公室的同志把成都校区二教的10层楼不知道走了多少遍。这位身高1.83的大个子院长曾经创下一个多月平均每天3万多步的记录。当所有人进入梦乡时,他还在公共平台进行一次次的汇报演练。作为执行主任的他以行动践行着在国重实验室(筹)成立暨班子任命会上的表态:坚决执行学校党委的决定、坚决执行陈学伟主任的有关决策、坚决执行作物学科各位领导老师对实验室建设的集体决议。

2019年7月16日,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以高分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时任校长郑有良、党委书记庄天慧关切而心疼看着面露疲态的他,郑重地表扬“被需要是幸福的。”

事实上,他自从担任农学院院长等职务以来,深夜回家已是习惯。

他被人戏称为“以院为家,没了自家。”而他的潜台词是“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真抓实干与时俱进  做求实创新的“干将”

“做实事、敢创新、求实效”是黄玉碧一贯的行事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他对科学治院、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办学治校理念,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和推进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2017年9月,黄玉碧牵头成立农学院教授委员会。

3年来,他与教授委员会成员一起,连续多年组织学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会议,从申报材料的题目、摘要、立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案,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技术、特色与创新、研究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各个方面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逐一进行指导,帮助修改。

近年来,学院教师自然基金申报率50%以上,申报成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度到位纵向科研经费2749.41万元,位居全校第一;年度横向合作项目226项,共计经费1037.85万元,较去年增加201.35万元,经费位居全校第二,一流农学院建设正稳步推进。

2015年5月,学院大手笔一举推出四个“十万工程”,从教学、科研、考研、就业4方面构建人才培养奖助体系。同时,着力把本科生导师制、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多项计划落到实处,鼓励本科生拓展学术视野,多年来“农学院高端学术讲座”已经成为品牌活动,学院学风优良,近两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学风建设示范学院”,本科毕业生的深造率从不足30%上升到2019届的50%以上。

从担任农学院院长开始,黄玉碧一直致力于带领辅导员狠抓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了教学科研协同、一二课堂协同、本科研究生协同的“三协同”教学运行机制,树立起了农学院学生“双创”工作品牌。

无论工作再忙,双创工作项目选拔答辩、大赛总结交流,他都会抽时间参加。

2015年6月,他被共青团四川省委聘为担任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导师团副主席,指导川内各高校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

近10年,农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国际级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99项,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25项,省级27项,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310项,参与学生达到2000余人次。

为培养“知行合一”的新农科人才,2015年,他又带领学院积极加入“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主动承担起西南片区联络单位的职责,以寒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投身“全国万民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让更多农科学生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生团队获评团中央、团省委表彰20余项,社会反响良好。

黄玉碧在思想上一直有一个认识:四川农大党委是一个基层党委,下面的各级人员没有“领导”一说,都是办事员,都是一线战斗员,每个人都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实干之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是黄玉碧实干与服务的愿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