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新传人】卢艳丽:探索未知很有趣

2020-06-05 11:25:27作者:龙泓宇 审稿:张俊贤 来源: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

“我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哪怕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从求学时代斩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到工作后接连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卢艳丽20年来的成长经历,也正是她与“川农大精神”同行的20年。

不畏艰难向前冲

刚进玉米所读研时,第一次到学校雅安多营农场清理玉米种子的卢艳丽发现“工人都比自己懂得多。”

本科就读于我校农业区域发展专业的卢艳丽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面对一个接一个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卢艳丽不仅没有感到心烦意乱,反而更是充满干劲,“艰苦奋斗”成为她生活学习的常态。只要有不理解的词句就一个个去查阅弄懂,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

凭着这股子精气神,卢艳丽很快便撕下了“科研小白”的标签,并在研二的时候,跟导师曹墨菊提出想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感觉自己才刚刚入门,不能就这样读完研究生出去了,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

曹老师向“川农大精神”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郑重推荐了卢艳丽。多年后,荣院士依然对曹老师引荐卢艳丽那一刻记忆犹新,深深透露出伯乐发现千里马的喜悦。

在随后的求学岁月里,卢艳丽在近距离看到了荣院士对三农的全心全意,对学校的尽心尽力,对科研的一心一意。荣院士践行、丰富和发展“川农大精神”的身体力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卢艳丽。曾经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的“川农大精神”,也慢慢进入了卢艳丽的日常生活,成为滋养她不断成长进步的动力源泉。

坚守初心不动摇

由于在科研上的表现出色,卢艳丽获得了以公派博士留学生的身份,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交流学习的机会。留学期满后,她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访问交流。

研究领域十分前沿,很多时候都要靠自我摸索,分析数据需要使用新的软件。为此,卢艳丽继续发挥她不怕吃苦、敢于探索的精神,啃下了二十来本全英文说明书,一步步学会了操作分析、提炼总结。

不管在哪里,卢艳丽超强的自学能力都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此,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澳大利亚、北京的单位都向她提供了优渥的工作机会。

如同她当初选择玉米一样,卢艳丽选择了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在外面这么多年,无论身处何处,内心对川农大的爱意却是越来越强烈。”卢艳丽说,以前在母校的时候,看到的是母校的不足,但真正离开母校到了外面,却一直在念叨母校的好。“攻读学位时,我就一心想把先进的理论方法应用到玉米生产实践中,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的母校,能给我实现自己初心的平台。”

步履不停求创新

作为人类已测序的基因数量最多的植物之一,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有多达10对染色体、约3.2万个基因、23亿个碱基,这就要求卢艳丽经常要面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量。更令人崩溃的还有不可捉摸的环境和天气因素。她不仅要像农民一样天天泡在田间地头,还得靠天吃饭,遇到糟糕的天气,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不准确,一些宝贵的突变体材料还可能颗粒无收。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咬紧牙关坚持向前。”面对未知的领域,卢艳丽深知只有不断坚持前行,才能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秉承着这个信念,卢艳丽立足于四川及西南地区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及特殊的生态环境,始终聚焦“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这一主研方向,在近10余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穿梭于玉米田间和实验室,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

通过长期研究,筛选、创制了一批的抗逆玉米种质资源,构建了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方法及其数据库、抗逆基因标记为核心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利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等方法鉴定了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非编码RNA,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定位等多种方法验证了自然反义转录本与玉米耐旱性存有显著关联,揭示了玉米根系表观调控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丰富和补充了玉米耐旱的分子机理,为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同时,她带领的科研团队在《JIPB》、《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结合育种实践和需求,发展了复杂数量性状遗传定位的新方法,解析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参加选育新品种10余个,现已广泛推广应用。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感觉现在研究内容比较系统深入,但在学科交叉融合上还比较薄弱,还需要做更多的尝试,探寻更多可能。”面对层出不穷的赞誉,卢艳丽并没有迷失其中,她将继续带着陪伴她20年的“川农大精神”,在玉米抗逆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等当前研究工作中继续阔步向前。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
    我校新一轮本科
  • 立德树人育栋梁 兴农报国践初心
    立德树人育栋梁
  • 校级领导班子2023年度考核获评优秀
    校级领导班子20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