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引领都江堰校区快速发展

2020-10-09 11:11:31作者:都江堰校区 来源:都江堰校区 点击数:

  

今年是“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20周年,也是都江堰校区在“川农大精神”指引下,主动搭乘学校改革发展快车,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20年。

都江堰校区从诞生起,便与川农大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近20年来,都江堰校区历经并入川农、灾后重建、校区更名、学院组建、抗击疫情等大事,蜕变为学校一校三区中一方有力的触角。一路走来,校区师生对“川农大精神”从初知初识到深刻体悟、全面融入再到躬身实践、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慢慢在都江堰校区生根萌芽并逐渐成为校区日新月异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初识到领悟

2001年,都江堰校区前身——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林业学校在奋勇走过48年峥嵘岁月之后,踏上了跨入新世纪后发愤图强、奋力追赶的光辉历程。

但在并校之初,来自教师、学生等群体的质疑声不断,不少林校人想不通,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在他们心中,不舍与担心并存。同时,一些中青年教职工也担心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担心并入川农大以后可能出现落聘甚至自谋出路的问题。为了让林校在并入川农后实现逐渐过渡、平稳发展,川农大在自身条件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做出了“不辞退(原林校)一个人”、“把所有人都安排好、发展好”的重大决定,分校领导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向师生传达并入川农大的优势,也肯定了并入大学后师生发展的平台更高了,也更好了。但是,分校成立后,学生时常觉得“这里不像一所大学”,茶余饭后也常有师生笑称这里是一片被遗忘的土地,就连在称呼上也是习惯性地把现在的分校叫做林校,即便是周围的市民遇到学生问路,出租车司机遇到打车到分校的客人,听到说要去农大的时候,都还一头雾水,待搞清后免不了揶揄地说道:“啥子农大嘛,就是林校嘛”。的确,当时的师生们自身也习惯把雅安校本部称作“总校”。一个“总校”、一个“分校”,虽有调侃,但也透露着大家的归属感、融入感还不强,还没有从心底里把自己当成川农大的一份子。

然而,一场地震,还原了“分校”与“总校”的血肉联系。

地震发生后,学校领导冒着余震即刻赶赴都江堰,从雅安抽调过来的大巴车把学生安全疏散回家,从雅安运来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校区,从雅安抽调的建设者以最快速度挺进校园。

与此同时,分校教职工视灾情为命令,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短短45天,分校恢复教学秩序,成为全省极重灾区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原址复课的高校。

“地震之后,我们加深了对学校的思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2005级学生陈邦艳说:“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为学校的恢复重建所做的工作。我们心怀感激,一定要努力学习!”

2009年,就在灾后重建热火朝天开展之际,学校决定为都江堰分校“升格”,正式命名为都江堰校区,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它更是理顺校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让大家伙儿觉得“终于名正言顺了,找得到奔头了”。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川农人”,2012年9月,毕业五十载后农62级校友回校聚会时深深感慨。“我此前都说自己是省林校的,今天我也可以骄傲的说我是川农人!”雅安市天全县妇联主席罗明芬在建校110周年暨原四川林校并入学校15周年座谈会上说。这也是所有都江堰校区师生的共同感受,我们都是川农人,继承着同样的“川农大精神”血脉。

从深悟到融入

最初,对“川农大精神”,校区师生的认识还很肤浅,缺乏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但是经历了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转型升级后,尤其是在筹备110周年校庆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学校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川农大是省内唯一一所从偏远城市走出来的“211”工程大学,也是留学归国率最高的大学。原学校校长郑有良在《川农往事》一书的序中有一句肺腑之言:“本以为自己1978年3月开始就成了川农人,今日方知唯有认真精读后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川农人”。是的,也只有真正搞懂了川农大当初是如何在偏远城市独立建校,如何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今天非凡成就的历史,你才能真正理解“川农大精神”的精髓,你才会真正地明白“川农大精神”这16个字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都江堰校区的师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校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由中专到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特色校区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分校刚成立时,面临着专业学科方向不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重重考验,为尽快弥补中专到本科的较大差距,学校制定了从中专过渡到大专再到本科的渐进式转型发展战略,通过“打方向”、“第二批本科录取”、“调整学院或专业到分校”等方式,支持分校本科专业发展,短短两年时间,分校实现了从中专到本科的连级跳。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为了满足扩大规模和高校建设的需求,遵循“在原有基础上打造一个精美校园”的思路,学校加快了分校的基础建设步伐,从学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的修建改造到教学实验设备采购、实验室建设等,分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

万事开头难,并入以后,分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师资严重匮乏,常常同一门课,要教中专、大专、本科不同层次,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为适应从中专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时年已经45岁的陈东立老师于2003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刚并入那会儿,师资还是很紧张,当时地信专业的一些专业课都需要我来上。当时既要忙教学,又要读书,人到中年家庭事务也不少,常常需要北京、都江堰两边跑,还是很不容易”,陈老师感叹道。作为分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陈老师成为教师学历晋升的表率和示范,由此在教师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提升的热潮。从2001年并入到2008年底,分校已培养了22名硕士、7名博士,这与学校对分校教师攻读学历学位全额报销的政策倾斜密不可分,同时,学校也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以鼓励校内教师提高为主,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辅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逐渐培养出一支能够适应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完成了从中专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与蜕变。

2009年,分校更名校区后,进一步明确办学体制,实行延伸管理,校区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全面融入,接轨学校搭乘发展快车,在众志成城取得抗震救灾胜利后,学校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实施了一批新建或扩建项目,教职工公寓、室内运动馆、游泳池、第二教学楼、研究生公寓、高层次人才公寓等项目陆续立项并投入使用,供电增容改造、雨污分流、热水进寝室等项目也成功实施,校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台阶,办学条件实现了提档升级。除此之外,校区办学实力也大幅增强,2011年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重点本科专业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吸引了省内外的拔尖学子前来就读,2014年,校区4个学院均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专科到普通本科,再到硕士点学科的重点跨越,学科专业布局得到了全面优化。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继搭建,也为进一步吸引高质量人才注入了新动力。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学校通过“外引内调”等方式陆续招聘硕士、博士160余人,吸引引进人才前来应聘,2015年,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个引进人才肖维民博士报到,来到学校后,学校全力支持破格评聘副教授,学院还为其科研起步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了岩石力学方面的实验设备,“有了平台方向,优秀人才都愿意来了”,并纷纷成长为课堂教学、专业学科建设的中流砥柱。

“在不懈的努力与拼搏下,都江堰校区在管理体制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力量壮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基础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实现了全面的追赶和跨越”,成为了学校“一校三区”办学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承到践行

回望过去,校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的特大地震给校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灾害发生了,校区一方面迅即组织师生员工积极展开自救,另一方面,发扬大爱精神,主动打开大门接纳数万名都江堰市受灾群众来校避灾,不到300亩的校园内,最多的时候容纳了5000多名师生和近4万名受灾群众,成为了都江堰市最早最大的一个灾民安置点。震后第8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克强来到都江堰市,专门视察了都江堰分校校园,他对分校师生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进行了高度赞扬。“感谢川农大分校在抗震救灾中作出的贡献,希望广大师生们更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灾难面前,校区师生舍小家顾大家,凭借着一腔热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川农大精神”,这是川农人的团结、担当与奉献。

时隔12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腊月二十八,校区在学校领导下,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迅即与所在社区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联合对师生情况开展全方位摸排。1月24日,校区成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校区班子成员和社区负责人靠前指挥,有时因工作需要,哪怕是凌晨,仍在安排和协调防控各项工作,在都江堰市的机关科级干部,也每天坚持在门卫上带班,严守第一道防线。2月中旬,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那段时间,校区设立临时蔬菜超市,解决了校园封闭后教职工的生活物资问题。物资采购的问题解决了,困扰大家的理发难问题又出现了,为此,校区专门设立“应急理发店”,曾经做过理发师的校区银杏宾馆服务员胡秀主动请缨,担起了义务理发的重任,尽管那段时间她的儿子腿部受了伤,也需要人照顾。5月中旬,学生返回阔别已久的校园,烈日炎炎下,校区保卫人员化身“临时搬运工”,校园巡逻车也变成了“行李摆渡车”,主动帮同学们搬运行李。这些都只是疫情下的川农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个个缩影,这些暖心的举动给疫情防控工作带去了丝丝暖意,这是川农人的爱与责任。

12年,一个轮回的时间,从地震到新冠疫情,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川农人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核。

所以,才有地震时医务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冲进校医院抢出药品为受伤师生包扎止血;疫情来临时,医务人员继续冲锋在前,全方位做好防控宣传、体温监测、校园消毒等工作;

所以,才有地震时保卫人员始终工作在救灾一线,冒雨卸下救灾物资,维护物资分发秩序,定点看护危楼;疫情来临时,保卫人员依然义无反顾取消休假,从大年初一开始24小时全天候值班,为师生守好校门这一道安全防线;

所以,才有在地震最艰苦的时候,师生们4个人共用一瓶矿泉水,一包方便面分成八份,一片面包传来传去,谁也不肯咬多一口;才有自己受伤满身血迹还不忘指挥学生避险的老师;才有在疫情防控物资最紧张的时候,为了节约口罩,大家在口罩里面缝上一层又一层纱布,一戴就是好几天,只为把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成为大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无私无畏的大爱、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团结协作的团队力量是对“川农大精神”的完美注解。无论是往日的抗震救灾精神还是今天的抗疫精神,都是“川农大精神”的延续、传承和丰富。

灾难和疫情,锻造出校区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钢铁集体;新的机遇和挑战,增添了校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发展锐气。

廿年风雨,廿年奋斗,都江堰校区在发展奋进中奏响了一曲川农人砥砺前行的辉煌乐章;未来,都江堰校区将继续弘扬“川农大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创造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