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神求发展 砥砺十年赢未来

2020-10-09 11:07:19作者:旅游学院 来源:旅游学院 点击数:

  

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大学,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内核的“川农大精神”是其不断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2009年11月,学校根据都江堰校区紧邻“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地理条件,旅游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及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发展建设需要,正式组建旅游学院。学院的建立,彰显了学校依托农林学科优势,加快旅游学科专业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学校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旅游学院发展与建设,党政领导曾多次到学院调研和指导学院的党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多项工作。

至今短短的10年,学院已经在党建、育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方面取得较为显著成绩,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有获得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三级跳”。回顾10年历程,旅院人坚信“一种梦想,可以凝聚力量;一种信念,可以攻坚克难”。立德树人,激励旅院人为培养人才不懈努力;“川农大精神”,指引旅院人为“强农兴旅”砥砺前行。

“艰苦奋斗”向前行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水平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5月6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2018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四川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MTA)的专项评估结果为“合格”。评估结果肯定了我校MTA的办学质量,也成为推动学院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

得知评估结果的那一刻,学院党委书记卢昌泰长舒一口气。他的思绪回到2013年,那是学院艰苦奋斗、创业拓荒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学院启动了MTA申报工作。

心有方向,行有定力。

当时,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匮乏,获得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只有6位,其中旅游管理博士只有一位。申报经验缺乏,研究成果不足,申报成功可能性不大,一个个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

“学科建设是构筑学院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努力”,时任学院主要领导杨启智、卢昌泰亲自挂帅组织申报工作组,放手让当时唯一的旅游管理博士郭凌老师负责,有计划有分工推进申报准备工作;郭凌、孙根紧、朱玉蓉三位“80后”老师勇挑重担,参加工作组,具体承担材料搜集与撰写工作。

申报经验不足怎么办?一个字“学”!申报书不出彩怎么办?一个字“磨”!没有申报答辩经验怎么办,一个字“练”!学院领导一次次带队向兄弟院校取经,工作组一遍遍对标申报要求完善材料。对于申报工作组,那是一段艰难而又充满力量的时光,在郭凌记忆里“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凌晨两点才熄灭,周末无休更是常事,为了用好一个词常常争论不休”。而当时,她的儿子不满4个月。她说“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就知道川农人有‘川农大精神’的指引,学院正处建设关键期,旅院人要有旅院人的奋斗与担当”。

2013年5月21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时任副院长邓维杰心有忐忑而又充满斗志,他将代表学院参加MTA申报答辩。尽管经历了一次次模拟答辩,他与时任院长杨启智还是早早来到成都大成宾馆,抓紧答辩前最后几小时,一次次排练,拿捏好每一句答辩词,精准每一个演示动作,准备评委可能提出问题的回答预案。在15分钟答辩中,邓维杰很好地展示出了川农人的风采。答辩结束不久,学校研究生院领导反馈答辩效果,感叹“是今天所有答辩人中最好的”!

历尽艰辛,玉汝于成。

2014年,卢昌泰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四川农业大学设立MTA授权点。旅院人喜极而泣,这是对学院传承“川农大精神”、艰苦奋斗求发展的最好褒奖。

基于申报MTA积累的申报经验,伴随专业教师的不断引进,科研成果的持续积累,发展目标的更加清晰、特色亮点的鲜明彰显,学院再接再厉、精心谋划,于2016年申报成功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此时,距离学院成立仅有6年时间。

如今,学院学科已经基本成型并加快建设,MTA有在校研究生50人,校内导师19人,行业导师17人,已经培养毕业了3届共13名研究生。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导师18人,在读研究生58人,首届7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学科点的建设,为学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旅院人深入传承“川农大精神”,践行“强农兴旅”使命创造了更好的载体和更高的平台。

“团结拼搏”求发展

“行囊里装满父辈的期望,脚步中踏着年轻的向往,……,相逢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友谊的歌声飞上枝头,……”。2015年的金秋九月,MTA新生黄雪梅按时报到,开启新的人生旅途。她不仅是MTA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当年仅有的一个MTA学生。

立德树人,聚力前行。

“一”的内涵如此丰富,超出想象。第一年招生,且仅有一个研究生,“一”不仅标志学院研究生培养“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档升级,学科建设拉开新征程。在激动与憧憬中,学院面临确定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凝练学科优势的挑战,尽管研究生培养经验“一无所有”、管理心得“一穷二白”,但旅院人始终秉承“川农大精神”,一股劲打拼,一条心前行,为培养高质量学生不懈努力。

2015年的 MTA课堂,总会看到一个老师与一个学生的教学场景,这被旅院人生动的描述为“硕士研究生享受博士生待遇”。学院没有因为仅有一个学生而降低培养要求,而是认真做好教学的各环节工作。哪门课程由哪位老师承担更合适?理论与实践课时如何分配?如何将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一以贯之?如何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如何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学科建设起步阶段面对的问题。

查阅资料、校外调研、校内交流、专业研讨,学院围绕MTA研究生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多管齐下。在课程师资配备上,经验丰富的教授、激情洋溢的博士和见多识广的行业专家,联袂而行、优势互补。“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技巧;吸纳年轻博士进入课程教师组,为研究生培养补充“新血液”。

MTA研究生培养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如何开拓契合培养目标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做好《旅游产业经济分析》的实践教学安排,孙根紧等老师几乎“跑断了腿”,他们拜访成都周边20余个乡村旅游景区,最终选择在都江堰茶溪谷景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景区总经理探讨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从无到有、精心遴选,携手合作、共创共建,这是所有课程教师团结拼搏、提升教学“含金量”,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动作”。

MTA研究生同时要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学生该掌握哪些旅游研究方法呢?这是摆在《旅游研究方法》任课教师陶长江和蒲波面前的问题。两位老师利用学院提供的在岗培训、学术交流等机会,向中山大学MTA授课教师交流取经,并在学院进行心得分享。课程组教师倾心交流、凝聚合力,只为打造研究生“金课”一诺千金。

延续文化,建设队伍。

学院非常重视学科文化建设。尽管当时只有一位研究生,学科点、班主任、指导老师,每学期都会组织相应的专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着力弘扬“川农大精神”,践行“尚旅尚学,至善至远”院训,努力建设“崇尚旅游、筑梦学术,立德树人,强农兴旅”的旅游管理学科文化。

学科建设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迫切需求,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科与教师的共同成长。目前学院已有教师42人,研究生导师2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7人,占比40.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15人,占比35.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13人(其中2人系在读博士),占比31.0%。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MTA申报工作组的郭凌和孙根紧两位老师先后获评四川农业大学优秀学科点负责人,朱玉蓉老师成长为干练的MTA教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兼教学秘书,对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了然于胸。学院所积累的MTA课程建设、学业管理和日常管理等宝贵经验,为未来MTA研究生的规模培养、高质量培养提供了保障。

“求实创新”勇探索

学院MTA学科点的建立与不断发展,是旅院人10年来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彰显着旅院人践行“川农大精神”的决心与步伐。从建立之初仅有1位学生到如今的59人,实践教学基地从7个到16个,校内导师从7人到19人,双师型导师从0人到5人,培养方案从1.0版到3.0版……,经历了“零”的突破,以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艰难历程,较快地推动了学院学科建设华丽升级,并朝着高质量建设目标勇往直前。

唯求实,才能守成。

最初为培育好首届的唯一一名研究生,学院倾注了大量心血。黄雪梅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1次,获“优秀研究生”称号;主研纵向课题2项,发表论文4篇,学位论文盲评成绩92.4分,毕业后入职高等院校担任专业教师,继续为“强农兴旅”培养人才。

在“强农兴旅”使命召唤下,学院面对专业人才数量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整合师资、基地等校内外资源,建立“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教学)基地”、“西部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四川省文旅厅大小凉山旅游扶贫促进中心”等省部级社会服务中心,为全国培养大量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院继续“求实创新”,探索“强农兴旅”高端人才资源共享新模式,让人才发挥更大价值。学院7位年轻老师被聘“四川文旅云讲堂签约培训导师”、10位老师被聘为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专业期刊“休闲农业”的顾问、主编以及编委。

唯创新,才能制胜。

MTA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厚基础,全覆盖”原则,课程体系凸显“农旅融合”特色,确保“精旅游、通农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也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平台。

一批又一批的MTA导师瞄准乡村振兴对农旅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农旅融合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获得学界高度认可。郭凌教授对乡村旅游持续脱贫、社区治理、文旅融合等四川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立项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12个项目聚焦乡村旅游领域,3个项目聚焦乡村旅游持续脱贫,撰写40余篇学术论文,于2014年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018年入选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年获“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旅游业创新突出贡献人物”荣誉。

MTA授权点申报成功以来,学院教师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节事策划与运营管理等方向承担国家自科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立项省部级课题39项,总经费68.285万元。在《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收录论文86篇,主编专著9部、主编与参编教材7部;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1项。

MTA建设的起跑,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方案的优化,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术成果持续积累。学生在校期间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农旅融合及会展节事领域的学术论文。

MTA的建设是起点也是支点,它成功撬动了学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开启了学院“强农兴旅”的新征程。旅院人未止步已经取得的成绩,当前着力于打造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吹响了求实创新、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强农兴旅”作出更大贡献的响亮号角。

“爱国敬业”赢未来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敬业”并非一项任务,而是一颗颗追求崇高理想的丹心。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发展”,以MTA为起点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乘法效应”。

党建引领,服务社会。

学院党委希望每一位旅院人,都把自己的发展愿景与学院建设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激气发力、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努力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注重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引导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有“知旅、爱旅、育人、兴旅”情怀的好教师。

2014年至今,学院在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色方向,围绕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领域进行社会服务,取得傲人成绩。2015年至2020年,新增社会服务项目30余个,总经费约500万元人民币;组织20余名教师前往20多个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与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100%全覆盖入户调查,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学院还抓住校地合作机遇,农创、农旅、农养等融合发展新高地,承担旅游规划、项目策划、人才培训等工作。邓维杰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生态旅游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让学校成为四川承担中国—挪威政府支持的“雅安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示范项目”的“唯一高校”,邓维杰也被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聘为全国首批36名专家之一。

学子成长,筑梦青春。

教书育人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教师对学子发自内心的爱。MTA与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初创,在职读研与跨专业生源比例较大,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习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2017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张淑华,本科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导师朱玉蓉悉心指导下,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研究方法不熟练等困难,发表收录论文4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诸多荣誉,毕业后被重庆三峡学院人才引进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2020届毕业生武凤娟顺利被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录用。

高水平学科是专业发展的依托,专业是学科展开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方向凝练的特色、积累的成果,直接推进了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凸显了“川农大精神”的星火传承的重要元素。

出版全国第一本《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本科教材,开设全国第一门《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特色课程,签约1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践教学基地,把“强农兴旅”使命成功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从而不断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涌现出一个个获得行业、社会认可的优秀毕业生,一件件“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毕业生事迹。

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阴昌吉,作为学院的优秀校友,他被旅院人亲切的称呼为“昌吉哥”。2014年阴昌吉经学校推荐,四川省委组织部选聘,到泸县基层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驻扎基层5年,组织高校老师下乡支教近1000人次,支持20个乡镇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为超过5000个家庭提供免费暑期教育,为6万人次农村留守儿童带去陪伴。他还牵头开展云龙镇“2+1”电商扶贫帮扶计划,解决收入不达标贫困户5户,解决就业30余人次;携手腾讯、支付宝、淘宝等企业策划“云龙村寨产业扶贫帮扶计划”,募集善款165万;携手微笑明天基金会新农基金策划“乡村振兴—产业扶贫”项目参与第六届中国慈善展,帮助云龙村寨的产业扶贫计划获得了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

2019年,阴昌吉的个人事迹在学习强国报道,“昌吉哥”成为旅院人的骄傲。学院多次邀请他以“知农爱旅追梦人”等为主题,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做专题交流。“昌吉哥”用自己的行动将“川农大精神”生动地传递给了学弟学妹,把学校对他的培养与爱回馈给了社会。

十年的成绩,给了学院底气,也赢得了学院发展的未来。2020年,是学院新十年开局之年,同时迎来“川农大精神”正式命名20周年,学院师生将不断学习感悟、传承践行“川农大精神”,共同谋划好新十年学科专业建设、院系发展、师生发展的未来思路,切实明确目标任务,努力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凝聚才智,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行稳致远,不断推进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辜负学校、社会的厚望和期盼,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把学院办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学院不懈努力。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