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人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0-10-09 11:05:21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数:

  

从原城乡建设学院家底最为薄弱的专业,到今天的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从一个专业发展为一个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从高学历教师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到如今60%以上教师都是国内外一流大学博士,还有3名引进人才,这是如何实现的?从办学已经7、8年,社会还不知道川农大有个土木工程专业,到如今成为中建、中铁、中交等央企招聘人才的核心院校之一,这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一批默默践行着川农大精神的土木人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就的。

从无到有,经历的艰苦奋斗

2004年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本科招生,招生后的五年内仅有2名硕士、数十名本科学历教师,教学科研条件也是捉襟见肘,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是当时城乡建设学院家底最为薄弱的专业,更别说与川内开设有该专业的学校比较了。

就是这样的办学条件,终在2010年迎来该专业招聘的第一位博士郭子红。他放弃了西南科技大学给出的引进人才优厚待遇,选择回到川农与昔日的恩师共同建设专业。那会儿,收入待遇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同时,作为学校、学院非优势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仪器设备可以做研究,专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问及为什么选择回来?不忘本,简单的三个字是他最有力的回答!

次年,郭子红接下了土木工程专业主任的重担,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一年365天至少300天以上都在办公室加班,这一干就是9年。那时,他时常与老师朱占元一起,交流讨论专业建设的问题。使命在肩,倍感责任重大。那时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师资匮乏,老师能上什么课,学生就学什么,培养方案并未严格按照本专业教指委的要求执行;由于学得不系统,学生的毕业设计简单粗放,工程能力与行业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以至专业开办好几年了,也毫无知名度可言。

摸清情况以后,郭子红从最基础的干起,优化培养方案、规范毕业设计。他从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落实想办法。师资匮乏开不出相应的专业课,那就边学边教,自己带头多上一些。曾有一学期每周4门专业课(其中3门新课),周学时达到20学时以上,几乎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备课、上课,仍然有3门课程评教满意度100%。不只他自己,当年土木工程专业很多老师周学时几乎都是现在规定学时的一倍以上。毕业设计不规范,达不到行业要求,他带领专业老师从设计方案、计算机设计以及手算设计等,逐一进行详细规范,提高标准要求,整理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规范》供师生参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学生之前先严格要求自己,无课时也坚守办公桌前,方便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自己,及时解决学业困惑。这些花去他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并不立竿见影,但他深知这些基础工作的重要,并把它们做到了极致。

就这样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位大家公认的“老黄牛”,用惯有的勤奋和踏实,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有着一批像他一样的土木人,将小我融入大我,无私奉献,土木工程专业终于逐渐有了起色。2011年土木工程被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土木工程专业获得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同一时期,我校还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齐名,在建筑工程施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中,连续2年位列学员评价全国前3。2013年获得建筑工程施工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获得200万的基地点建设资助,为提升教学科研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2014年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获批并于次年开始招生……直至2019年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一路开挂,绝非偶然。

拼劲十足,这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

无数个夜晚的二教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从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到研究生学习室,都能看到土木人伏案工作的身影。2014年土木工程学院成立前,仅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无论从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还是科研氛围来讲,均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不拼搏进取怎么行。

学院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4年以前学院仅有几名博士,学缘结构也较为单一,高职称教师寥寥数人。而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科学筹划,先后购置了电液伺服结构实验系统、冻土动三轴测试系统等一批先进高端的大型试验仪器设备。2015年厂房拔地而起,同年学院有了第一位引进人才,此后中科院、东南大学、日本北海道等十余位国内外高校博士纷纷加入,今年又再度新增引进人才2名,目前已有博士教师22人、教授4人、副教授15人,科研条件以及师资队伍的提档升级,极大促进了学科专业发展。

招的进还要留得住、用得上,惜才爱才是不二法宝。学院积极为这些年青的学术骨干搭建平台,根据他们的研究方向,从并不宽裕的设备经费中,先后购置了岩石剪切机、泥石流模型试验槽、桥梁健康检测系统等设备,以支持他们开展研究工作,可喜的是这些设备均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学科领域内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在职称晋升中,不论资排辈,拿教学科研成果说话,让这些年轻老师有奔头,到校仅三年的蒋先刚老师就凭借良好的教学科研成果评上了副教授。同时,还制定真金白银的正向激励政策,设立教师发展专项扶持基金等,多措并举激发老师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作为教学型学院,科研的作用当然是为了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学院首位引进人才肖维民老师刚一到校就担任了学院研究生秘书,那时学院研究生工作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作为引进人才,尽管有着不错的科研经历,但面对繁重的行政工作以及教学任务,他仍然选择暂缓手中的科研项目研究,专注于学位点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责无旁贷”,是他对自己当时转移工作重心的回答。随着2018年学院第一届硕士顺利毕业,学位点顺利通过评估,学位点建设的诸多工作也走上了正轨,也终于有了更多时间继续自己的研究课题。同年,他收获了到校后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调内敛、无私奉献、用行动说话,这是肖维民给身边师生树立的榜样。

到校三年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TOP期刊论文4篇的蒋先刚老师也是一个用实干给师生树立榜样的老师。尽管作为院士的学生,在中科院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但是博士毕业后来到川农,面对新的环境,他主动结合学校的研究特色和要求,开展新的研究工作,一切都需从头开始。加班加点是蒋老师工作的常态,在授好本科课堂教学的同时,搭建实验平台。每一件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从买钢管到拧螺丝。虽然辛苦,但却很快乐,因为这些都是成果产出的基础。有了平台后,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与学生们忍受风吹日晒、战胜体力疲劳的情况下开展了大量的物理实验,经常加班到深夜1、2点来分析数据,常常忘记回家时间,直到家人打电话过来催促提醒。大年初一的早上准点到办公室写基金……正是这种忘我专研的工作精神,才有了之后多篇文章的发表以及自然基金的获得。

像肖维民、蒋先刚一样有拼劲的土木人还有很多很多,这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年年都有基金收入囊中,至今已有11项。他们身体力行,手把手的带学生,从2015年首次招生研究生,短短5年已培养硕士毕业生近百人,研究生在校规模突破100人,培养质量也渐入佳境。近两届硕士毕业生在中科院大类4区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TOP期刊论文4篇,2019届硕士毕业生程炫豪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的顶级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发表论文2篇,目前最高影响因子已达到4.4,而这一水平已达到很多985、211高校在本学科领域的教师招聘标准。

影响提升,打造知名央企朋友圈

时间倒退回十年前,那时到院招聘的“中”字头企业寥寥数家。毕业生想进入像中建一局这类的大型国企,只有去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甚至成都理工等学校“碰运气”。出去找工作的学生回来告诉学院老师,用人单位好多都不知道我们。尽管出于对211高校培养人才的认可,一些学生历经折腾终于也成功签上这些铁饭碗单位,但老师们心里仍然像堵着一块大石头,难以舒展开来。

怎么办?先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抓起走,必须严格严格再严格。土木工程专业主任郭子红带着所有专业老师开始了夯基础的工作,去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一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增设和规范课程设计,抓实实践教学过程管控,严把毕业设计关,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和工程能力。在土木学院,老师常常带着学生一起加班加点,做项目研究、指导毕设、修改课程设计等,老师们的爱岗敬业也深深影响了学生,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回忆道:“记得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无论何时,指导老师总在办公室。有时已经晚上十点,他仍耐心细致的给大家讲解,真的特别敬业,我们再不认真做毕业设计都不好意思。” 受到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逐年进步,学生工程能力逐步提升,到企业后上手也越来越快。

与此同时,学院领导、老师主动出击,通过主动拜访、签订院企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实践与就业基地,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创新合作等,逐渐打响了川农土建专业的社会声誉。往届毕业生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川农学子身上普遍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优异表现成为了川农土木“活招牌”。土木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岳栩民,毕业不足5年,已快速成长为中建新疆建工西南分公司项目经理,提起岳栩民,该公司董事长竖起了大拇指,“去年,四川一大型市政工程项目,这小子给我挣回了不菲产值,吃得苦、有能力,目前该工程二期项目,对方点名还要他干。”正是缘于企业对我校土建人才的高度认可,促成了学院与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的首届校企定制班顺利开班。学院现已与以中建、中铁、中交等知名央企为代表的4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学们在自己学校就能与这些世界五百强企业零距离面对面。看到培养的学生逐步得到了这些知名央企的青睐和追捧,老师们心中的大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现学校副校长、原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占元感触颇深,“十年前,举家从雅安来到都江堰,经历过要人没人、要条件没条件的艰难阶段。十年间,学院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引进人才、海归博士、985大学博士加入,有了硕士点,带上了研究生,评上了省一流,在川内逐渐有了影响力。这些放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当时就一个想法‘加油干’。”

是的,加油干,土木人!做好川农大精神的朴素践行者,跑出新时期的发展加速度!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