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川农大精神” 聚焦乡村振兴谋发展

2020-10-09 10:46:17作者: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来源: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数:

  

2020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2020年,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组建的第六个年头。在学校领导下,全院师生奋力拼搏,以“川农大精神”为引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目标,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夯实本科教学 凝炼专业特色

“川农大精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程中,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

学院成立之初,在校区率先实现所有专业在高考志愿“一本”批次招生,并顺利完成首批五年制学生的招生计划,各个专业的市场需求大,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学院领导班子很快发现,发展不能单单倚靠市场需求及学校的帮扶,必须在短时间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面向乡村建设领域的巨大人才需求,借助学校塔尖学科的传承优势,通过特色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培养具有专业优势和乡村特色的建筑大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相对完整的育人体系的多层次办学目标。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响应“一流本科”建设倡议,既抓学科建设,又抓专业建设,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型学院的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围绕“乡村”特色,学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依托孵化项目参加国家级比赛、多形式展出师生作品等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整合和延伸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载体,把课堂搬到“村寨”、“展厅”,在实践中学、在竞赛中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城乡规划专业多次赴理县桃坪羌寨、宜宾李庄古镇、通江县泥溪镇等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利用无人机、激光测距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对传统建筑、村落及周边环境进行详细测量,使用快速速写绘画的方法对实践地的内部空间环境和建筑风貌进行记录,通过走访调研了解村落(村寨)发展历史等。同时,学院充分把握实习实践契机,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先后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村、成都市郫都区先锋村、通江县泥溪镇等地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约有100余名学生前去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学院涌现了一大批立足传统村落保护、互联网+乡村、传统民居研究的科研兴趣小组及创新创业团队,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云觅农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互联网+乡村+VR全景漫游》荣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全国二等奖、四川省一等奖、第三届 “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赛金奖;《青鸿归乡:探寻川东北第一古村落》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一等奖;《原·生》获2018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三等奖等。

学校11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累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势专业和学科。依托优势专业的积淀,“村镇”逐渐成为了学院专业与学校优势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借力点,把“课堂”搬进乡村不仅仅是学院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使更多的川农大学子、建城学院的“建造者”们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深刻体会与理解川农大精神的内涵,更加接地气地服务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突破发展瓶颈 青年教师有担当

2014年组建学院的时候,学院仅有1位教授且临近退休,博士学历教师占比不足10%,良好的生源质量及市场需求与学院实际办学水平不平衡。为此,学院主动出击,向学校要政策,要指标,院领导带队先后赴西安、重庆等地相关高校进行招聘宣讲,诚邀优秀毕业生加盟学院;2016年,学院起草制定学院2020发展规划,从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建设目标,2020年,学院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学院重点关注现有师资的成长与发展,在引进人才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经费保障、建立团队等措施,在较短时间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在师资队伍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学院从抓科研、搭平台两方面,启动学院学科建设,助推学院持续发展。

面对科研基础薄、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学院调整优化科研政策与思路,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紧紧围绕项目申报做文章,积极谋划,内部挖潜,推进科研工作开展。一是启动了科研前期资助计划,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及年终奖分配方案等相关激励措施,学院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后期发展积蓄能量,鼓励所有博士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并对申报个人及申报团队进行资助与奖励;二是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议指导,学院多次邀请行业内专家做客学院与师生交流,传授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项、发明专利申请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攥写等经验,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辅导。同时,鼓励科研团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及分享行业最新动态、研究热点以及项目、论文撰写方法等;三是创造条件,营造科研氛围,学院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开拓科研视野;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竞赛等方式提升科研实力及业务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主动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在合作中取得双赢。

在持续改善科研激励与提升平台条件的推动下,学院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站好讲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力组建中青年结合的团队搞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推选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并先后组建科研团队、课程建设团队5个,各团队间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汇报及授课竞赛。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建院以来,学院青年教师发表SCI、SSCI等收录论文百余篇,主持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级及以上的科研项目37项,主编(主译)或参编教材14部,发表核心收录论文66篇;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优秀教研论文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学院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院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和构建科研平台。一是精准定位,寻求突破。结合学校优势,发挥专业特色,紧扣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充分考虑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学科发展现状,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用社会服务带动平台建设,助推学科发展。学院先后承担天府新区、雅安市天全县、宜宾市筠连县等地区的村镇规划设计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社会服务项目,主持《川西北藏族村庄布点优化及政策研究》《广安市前锋区美丽新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旺苍县高阳镇关山村幸福美丽科技新村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于人居环境评价的新农村社区优化建设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二是探索“科研-教风-学风”管理模式。作为教学型学院,工作的重心与突破口主要在本科教学上。通过积极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专业竞赛,调动师生积极性,提升学院知名度,寻求合作机遇;通过制定科研评价政策和激励机制,合理分配教学、科研工作的时间,保证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团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整合资源,分析形势,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可持续性的潜在核心能力,并始终贯穿在本科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努力,学院现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一个,省级示范课程一门。

凝心聚力促奋斗 只因我们是川农人

青年教师的成长,年轻学院进步的背后,深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我在笔筒中静静的看着陈川老师的座位,我想起他两度腰椎间盘突出入院治疗,裹着“束腰”支撑着,半天的课程结束后,每次都说是再多看两小时的设计,往往一看就是一整天,惹得送他来上班的家属又气又爱。陈老师是有爱心的班主任,为了培养班上的学生阅读专业期刊的兴趣,他自掏腰包花费近3000元给学生定了两款最前沿的杂志。陈老师一直坚持让学生们分享案例,培养他们的汇报能力,并积极点评互动,他与学生之间构建了像家一样的温暖。”

“能干、踏实、幽默、和蔼可亲的董翔宇老师,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给学生看看看,改改改。他的课多是在晚上,白天时间看不完的设计,17级学生、16级的学生、15级的学生、14级的学生,都要来找董老师聊天,董老师耐心地指导大家,却因过度劳累在办公室晕倒了。”

“作为年轻教师,江文老师深知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一直潜心科研,牢记学术为天的初心。由于白天的教学任务及处理事务性工作,没有大段时间能够全面静下来开展科研工作,他利用碎片时间及夜晚时间,常常阅读、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到深夜。初心不忘,终有回报。”入职4年,江文获校级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入选双支计划第五层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EI收录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立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9项,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雅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为了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总结材料……熬了多少个通宵,她自己也记不清了。李琦几乎从未有过假期甚至周末,就像永动机一样废寝忘食。她跑场地、买材料、请工人……顶着炎炎烈日组织试验;为了项目顺利鉴定,连续40个小时未合眼赶制报告;为了报奖通过,连续一周没有回家。她一直记得当时推开家门,正准备卸下一身担子却听见1岁的儿子喊自己“阿姨”的情景。做科研再苦再累都没有掉一滴眼泪的她,听到儿子这一声“呼唤”后竟泪雨如下。”

“张凌青是真的是热爱他的专业,在职读博要求高,难度大,但学院的事情,特别是涉及专业发展的事情,他从不推诿!”入职9年来,担任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获本科教学质量特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6篇,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负责人,成功申请“双带头人”工作室,并带领支部获评雅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翻开近几年的通讯稿件、会议记录、采访记录等,一件件鲜活的事迹见证着学院的每一步发展,这些鲜活事迹中的主人,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似乎与川农大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中惊人的相似是由一种共同的烙印形成,它印在他们的价值追求和意志品质中,那就是: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犹如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沿,它不仅记载和镌刻着学校百余年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与成就,还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带领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在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征途上做出更大贡献。

期待下一个二十年,建城学院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