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川农大精神的法学传承

2020-10-09 10:38:26作者:法学院 来源:法学院 点击数:

  

作为进入21世纪才逐步成立的四川农业大学法学学科,由法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专业共同构成。其诞生和发展的脉络,既与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提出与高速发展进程相吻合,也与“川农大精神”的凝炼和提出基本同步。虽并未像学校其他百年专业一般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跌宕起伏的岁月,却也感受到“川农大精神”的召唤,秉承着“川农大精神”的内涵,体现出新时代川农大精神的法学传承。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守正精神

“法,国之权衡,时之准绳也”。作为川农大法学人,新时代川农大精神的法学传承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守正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十六字”方针,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四川农业大学法学专业,其前身源于1994年设立的社科部马列教研室法律课程组,刚组建的时候只有专职教师1人,却承担着学校所有专业的法律基础和经济法教学任务。1999年,人文社科学院成立,法律课程组并入思想品德教研室,3名专职法律课教师需要承担学校近万名学生的法律基础和经济法教学任务。正是这样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们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需求和法学学科发展的未来前景。正是在这样一种使命感的召唤下,老师们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秉承着川农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未忘记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连续三次向学校申报成立法学专业。2002年,成教学院设立了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全日制法学本科专业,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使我们看到了法学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需求。与此同时,学校也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在国家法治化建设背景下,法学学科的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2003年,法学专业申报成功,并于2004年正式招生,四川农业大学的法学学科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

自法学专业成立以来,法学系师生紧随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部署,积极参与地方立法、提供行政决策咨询等社会服务,不仅助推科研能力向成果的转化,也为地方的法治建设、经济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近年来,法学系11名教师担任四川省法学会刑法学会、四川省法学会商法学会、四川省法学会资源与环境法学会、四川省立法学会、四川省法学会教育法学会等协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6名教师分别担任四川省教育厅、乐山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和雅安市人大常务委员会等单位的咨询专家库成员。先后培训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地公务员和基层村社干部千余人。主持起草、修改地方性法规《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管理条例》《四川省种子管理条例》《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等10余部。2018年,在《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立法工作中,法学系教师带领10余名学生,走访雅安市内多地进行实证调研,收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内上千份河(湖)长制有关文件,为雅安市村级河长制的创新性立法作出了突出贡献,该条例走在了全国村级河(湖)长制立法实施的前列,受到凤凰网、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9年,基于丰富的立法积累和“涉农涉基层”的专业定位,在与多所高校同时竞标中胜出,由法学系负责起草《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管理条例(草案)》。教师多次前往成都与省立法工作小组进行会谈,并辗转四川省多地实地调研,立法成果获得委托方高度认可。2019年6月,法学系承担四川省民商事司法参考性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吸纳研究生、本科生近20名开展原创法律案例的收集、比较、优化、撰写工作,形成的研究成果不仅将作为四川省民商事司法审判的重要标准,更催生了法学系原创案例库的建设,丰富了专业教育的素材。此外,法学系的社会服务实践工作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和理念。协助促进地方成功立法固然重要,但评估认定“不宜立法”也是参与基层治理、发挥智库功能的重要方式。2019年8月,在《雅安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立法评估工作中,法学系教师带领学生前往雅安市天全县、名山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正值暑期的烈日下,实地走访区县非机动车管理的具体情况,对雅安市非机动车管理情况做出了科学的立法评估。评估报告认为,在没有地方性立法的前提下,已有部分区县对机动车管理已有明确的方案且实施情况良好,综合执法局也处于改革阶段,因而最后认定对非机动车管理进行地方立法时机不成熟、立法必要性不足。该“不宜立法”的评估报告为雅安市立法工作提供了权威参考,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立法负担,为提升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做出了专业贡献。

上述工作不仅彰显了法学系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立法、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突出业绩,也弘扬了教师主导、学生协助、师生传承的精神风貌,有效地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川农大精神在法学系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法学专业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170余人,每年有70多名学生转入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达890余人。此外, 2015年获学校批准,自主设立马克思主义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校研究生20余人。历届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18年前称“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A证)均在50%左右,远超全国10%通过率的平均水平。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比例达45%以上,覆盖中央、省、市、县、乡等国家机关,遍布全国各地。

十多年来,川农大法学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守正精神,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添砖加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精神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社会问题、社会风险、社会治理等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其中,通过良好有效的社会服务,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福利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而社会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和发展的新兴专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随后,“社会工作人才”被列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六类重点建设人才之一;近年来,“促进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更是连续四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而四川农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正是乘国家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东风发展起来的。作为四川省首批设立的社会工作专业之一,2004年正式开始招生,从最初的2位专职教师、40名本科学生,发展成为现有专兼职教师20余人、在校生人数近400人、每年招生规模全省同类专业第一的专业,亦正是在川农大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取得的发展成果。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至今,无论是灾害服务的临时安置区,还是灾后重建的板房重建区;无论是社区治理的街头巷陌,还是精准扶贫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身影和足迹。作为川农大法学人,新时代川农大精神的法学传承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通过社会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目标贡献川农大法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中国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秘书处单位)和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委员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参与灾后重建。2008年的7月,夏日炎炎,师生们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彭州市的小鱼洞镇、龙门山镇的灾后废墟上搭建起“儿童活动中心”,为当地灾后儿童提供安全和稳定的庇护场所;2008年的11月,寒风凛冽,师生们受四川省委组织部的委派,会同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力量在什邡市蓥华镇为当地基层干部提供心理援助。2009年之后,国内社会工作高校在灾区建立了4个长期灾后重建工作站,其中在绵竹市清平乡和汶川县映秀镇的2个站点就是由川农社工专业负责。这一扎就是5年,在川农大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川农社工的师生们扎在灾后一线、扎在大山深处、扎在田间地头,帮助灾区民众从住房重建到社区重建再到经济重建,面对困难甚至危险也从未退缩。2010年8月13日,整个汶川灾区次生灾害爆发,8.13特大泥石流一夜之间淹没了整个清平乡。而当天川农社工的11名师生正在清平乡社工站,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慌乱,而是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政府有序撤离村民,做好临时安置的协调和安抚工作,没有水喝就教村民收集雨水过滤,没有床睡就把猪圈的门板拆下来过渡,终于在断水、断电、断粮三天后,和全乡一起乘坐军用直升飞机撤离。

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还直接参与了芦山地震、茂县泥石流、九寨沟地震等灾后服务,支持了青海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全国社会工作中灾害服务时效最长、领域最宽、类型最多元的专业,承接国务院、四川省委组织部等政府部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壹基金等国内外基金会委派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资金总量1200余万,服务人群10余万人。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服务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服务单位的肯定和表彰。2013年,时任四川省委常委的李登菊同志专程到校调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会服务开展情况,指示“川农大的社会工作专业有基础、有特色,要更好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017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因为社会服务效果显著,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

服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奉献精神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依据。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治理定位于当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层面的根本性体现,并明确表达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基层,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法治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也离不开党政管理、基层治理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旨在培养服务“三农”的党政管理人才,现已发展成为培养系统掌握当代中国政府运作机制的党政管理、基层治理人才。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共培养了300余名毕业生,其中在县、乡镇从事基层党政管理、基层治理服务工作的占60%以上。此外,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师生秉承“川农大精神”的优良传统,紧随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战略部署,承担或参与了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脱贫攻坚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工作,国有企业党建规划制定工作、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等,研究报告多次被地方政府采纳,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农村脱贫,不断践行服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奉献精神。

十余年来,通过川农大法学人的不懈努力,专业建设从无到有,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效果不断呈现。在未来,法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新时代川农大精神的法学传承,围绕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守正创新,服务奉献,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努力奋斗,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我校师生热议全国教育大会
    我校师生热议全
  • 学校隆重召开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教职工奖励大会
    学校隆重召开庆
  • 【优秀教师标兵】李仕贵:用科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优秀教师标兵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