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学院是在原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14年建院之初,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设施设备严重稀缺且陈旧不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当时全院教职员工仅24人,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管理人员5人。小小的队伍扛着巨大的压力与担子,全院教职工秉承“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目前,水利水电学院已有教职工46名,其中正高、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24人;获得省部级项目、成果1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近年来,学院注重教风建设,通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形式打磨教师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教风,2018-2019学年度学生评教中学院满意率为95.6%,位于雅安校区第一,全校第七。学院定期表彰学风优良的集体和个人、制定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计划等活动狠抓学风建设,连续三年学院毕业率和授位率保持100%,考研升学率连续五年持涨,工作也受到学校认可,获评2018年学风建设示范奖。此外,学院积极推进校地合作,以科研实习基地为承载,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创业指导等方面形成稳定的共建共享机制,现已签署就业科研实习基地50余个,在成就学院师生的同时更好地为地方社会服务。
回望过去的艰苦岁月,纵览一路走来的“坎坷”发展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全院师生拧成一股绳,在川农大精神的思想旗帜下辛勤耕耘,历经变迁与沧桑,终于迎来水利水电学院朝气蓬勃的今天。
师之“精”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农业高校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把学科、专业建设好,努力培养出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好“川农大精神”。近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以研究生升学为重要靶向,通过每一位水院教师们夜以继日的付出与努力,升学人数从2015年的21人增加到2020年的151人,升学率实现连续五年持涨,每年都创新高!
其中,农业水利工程系2020年升学率高达35.6%,较去年增长10%,系主任张志亮教授在传统策略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对考研情况、考研人数、目标高校分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存在学生报考比例不高、班级差异大、部分高校报考集中、录取率不高等问题,助力学生高效报考。此外,考研升学人次多达17人的班主任代表周曼副教授从班级人多、两极分化严重、女生多等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全员考研氛围好、班级动员早、关注个体、多方位持续鼓励、鼓励科研实践、导师近距离专业指导等方面获得了保研人数多、出国人数多、考取本院人数多等成效。
川农大精神,在学院教师们的默默付出与血汗拼搏中熠熠发光。来校工作已有九年之余,从最早的水利系到水利水电学院的建立,漆力健是我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元老之一。在学生眼里,他重探索抓实践、全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奉行不拘泥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不束缚学习的每一种可能的教学理念,是位当之无愧的三好老师。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上课之前他至少要花费学生学习课程的两倍时间来备课,在授课过程中他巧妙地将自身七年的工作经历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深入浅出地对书本知识形象化并加以延伸。三尺讲台之外,漆力健喜欢带着学生去野外做实地实验并跟随指导点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办公室的一角陈列着不同河流的水样见证着他遍布雅安大大小小河流的足迹。此外,漆力健喜欢启发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去发现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力,“不要轻易否定”是他的口头禅,在他的指导下,2016级学生吴成城连发两篇EI论文,成功作为科研苗子推免,并带领两支竞赛队伍参加第六届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均获得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学院有一块宝贵的“砖”,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曾赟。从2003年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办伊始的第一位专业课教师,他扛下教授五门专业课的教学重担,每年教学工作量超1000个学时。曾赟积极投身专业建设,他善总结勤规划,每个学期他都会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筹备专业大会,总结上学期工作、用心分析专业各班成绩,表彰优秀的同学、对专业排名靠后的学生也会提出帮扶建议。提到教学,曾赟常说“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除了教知识,更要教方法、教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他用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打造“艺术”课堂,最终于2015年斩获学校首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特等奖”这一殊荣。今年,学院薛珂老师经过层层角逐,再次为学院争光,成为川农大最年轻的特等奖获奖者,日常的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是他的绝对优势,耐心打磨、反复推敲的品质给他护航,灵活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是他的加分项,独具特色、颇有亮点的说课风格是他的“杀手锏”,“团队作战”是他的方针与战略。
学院还有一位广受学生欢迎的贴心“梁姐”——梁心蓝老师,产假未修完便提前返校忙于教学安排的是她,在学生低谷时期做到不离不弃、全程鼓励与指导也是她。科研方面,她用实际行动和信念践行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她说,科研就得一步一步来,把一个个问题逐一发现、逐一钻研、逐一攻破,慢慢的整个系统就会完善起来, “我这一辈子都会研究我们川西高原的土壤,来填补我们专业这方面的空白”谈到这里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对待教学工作,她同样精益求精,在课堂上呈现的每一个章节、每个知识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她都会匠心钻研、用心雕琢,课堂之外,她生动地结合自身的成长与宝贵经验,用哲学的观点和社会学的专业视角,开阔学生的视野。梁心蓝既致广大于科研事业,又尽精微于学生品德发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之“苦”研
川农大精神,离不开学子们从一而终的切身践行。自古云“学无止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水利水电学院你不仅仅可看见苦心钻研、努力学习的学生,更是可以看见老师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求实创新的美好画卷。
2017-2018学年优秀学生标兵、浙江大学直博生、第十二届全国水利优秀毕业生——贺鹏光坚信“唯有埋头,方能出头”。他优秀的学业成绩来源于每天至少8小时的学习,室友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贺鹏光早已穿过清晨的梧桐大道前往图书馆,身边的同学都戏称他是“教室留守儿童”、“图书馆钉子户”,他对学习的坚持,打进校以来从未间断。贺鹏光上课永远坐在第一排,下课常常追着老师问问题,“我不把问题弄清楚,心里就堵得慌。”有一次,他拿着几只粉笔在四教后面的空地上边写边画,等了老师几个小时,只为了弄懂工程测量实验报告里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对待细节不马虎,仔细推敲寻真理”的学习干劲,让他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贺鹏光的必修课加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曾连续两年在同年级同专业排名第一。
川农大精神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使命。2018-2019学年优秀学生标兵、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为直博生——刘啸宇笑着说:“仿佛是一种使命吧,我可是我们家里第三代水利人呢”,刘啸宇的祖父辈都从事水利水电的相关工作,这使得从小耳濡目染得她对水利水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填报志愿时,在鼠标点击“水利水电工程”的那一刻起,她便接过了家族建设水利事业的接力棒。在一次泥石流旧址考察中,她痛心地感叹道“看着那些被冲毁的建筑,心底蔓延起强烈压抑,那儿的石头高三米多,但泥石流发生时一刻,却不堪一击,自然的力量太强大了。”那一幕画面至今让她历历在目,彼时她便暗暗立志“将所学知识实践于水利科学管理,实现水患提前预警,将自然灾害防患于未然”。当然,使命的践行离不开从一而终的艰苦奋斗,她日复一日地在图书馆里查阅并收集大量资料,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实地走访青衣江河段的水文站采集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每一个河段区域的水文特征,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水资源评价体系,最终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全英文EI论文也凝聚了她在科研期间所有的积累和心血。
川农大精神是鼓舞着水院学子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艾丽坤一直把川农大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帮忙减轻家庭负担,她是当之无愧的勤工俭学“代言人”,艾丽坤曾做过学院助管、机房网管、家教、火锅店服务员等兼职。深知一切来之不易的她更懂得珍惜这份宝贵的学习机会,艾丽坤深知勤奋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别人付出一分,她就会付出十分,成绩优异的艾丽坤凭借德智体全面优势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毕业后,她参加四川省选调生考试,最终顺利进入成都市水务局,将所学所得从学校带入社会,将川农大精神延续到自己的岗位,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服务人民,报效社会。
川农大精神是一种延续,即便学子们已迈入社会,川农大精神依旧鞭策着他们在各岗各业中务实工作,发光发热。投身贫困基层,倾心助力阿坝茂县脱贫攻坚工作的09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肖印感叹道:“川农大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高度自律”,回想起那个在校园里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进入教学楼开始复习巩固、常常去图书馆打卡,翻阅书籍、扎实基础,参加各类比赛实践的自己,肖印的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一句话——“艰苦使人进步,自律使人自由”。2013年,已经获得三峡集团offer的肖印毅然放弃了三峡优厚的工作待遇,带着满腔热情与热血抱负来到了阿坝茂县,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当提及为何做出这样似乎旁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时,肖印骄傲地谈到“我父亲是一名伤残军人,在部队也是荣膺过二等功的,因为一次带兵训练的时候出的事故,之后就成为了残疾人,已经残疾了30年,父亲算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父亲的一句话总是围绕在我的耳畔:咱家这一辈子都是国家管着的,我想你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基层扶贫工作总伴随着难忘与艰辛,肖印回忆道“那时下村扶贫山路行车加走路得2个小时,当时去到村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里的人都是老弱病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几乎每家都是这样,我记得是在一个小女孩的家里,阿坝州的冬天是很冷的,毫不夸张的说,那上面的温度比冰箱的都低,那个小女孩没有秋裤,没有棉裤,就是一条单薄的裤子和一双已经磨穿了底子的鞋子,三餐几乎都是土豆,因为土豆是那边最好种植的食物,因为缺水,小女孩的家里简陋的可以说是四面透风,脸上全是因为长期日晒留下的红色瘢痕,头发乱糟糟的,根本就不像外面城市里面的孩子细皮嫩肉,那是我第一次被震撼到,于是我自告奋勇,要求和分管水利的领导一起做水利。”面对建设水池和前期选址难、艰苦环境下大量测绘、高差与水压测算难、高原地区山体渗水引起的水源点选择难的种种威胁,肖印跟着当地水利团队逐一攻破,从山上引水,经过沉水池,过滤池然后到农户家中,半年时间,肖印穿坏了4双鞋,走了不知道多少路,只为让那边最偏远的村子也能喝上最干净的水,只为打破村民们到取水点从村上走山路要两个小时的困境,历经艰辛肖印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小小夙愿。后面,肖印还被抽到县上去参加茂县的百村千池微水灌溉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参与了很多农田灌溉工程的修建。基层脱贫工作除了非同寻常的艰难,还总是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在一次寻访贫困户的任务里,路遇塌方的肖印被困车内,几乎陷入绝望,而当时他的两个同事在贫困户家中连同贫困户一起被掩埋,不幸殉职。面对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黑色记忆,肖印没有丝毫后退,他依然怀揣着初心誓死坚守在基层,“既然做了公务员,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得真正为老百姓做点什么。”最终,在当地各单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茂县在2017年通过了四川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最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川农大精神还承载着水院学子们对专业的认可与对行业的热衷。曾于南水北调工程担任10年项目经理、目前任职中国葛洲坝集团延安葛洲坝陕建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法人负责人的01级农业水利工程毕业生陈谋建分享道“毕业15年,川农大精神一直是我职业生涯前进的不竭动力,走出学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当聊到南水北调建设,他自豪地说“南水北调中的世界最大渡槽工程的纪录一直由我们刷新”。 陈谋建曾参与的漕河渡槽、沙河渡槽、湍河渡槽一直是南水北调的标杆工程,均获得行业内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项目建设又快又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全国文明工地、安全工地等荣耀,此外还获得三十余项专利、一项国家级工法以及六项省部级工法,一批新工艺新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此外,项目建设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与关注,国家文联组织和央视曾协同到项目组织了一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现任职于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参与大型灌区改造建设农业水利工程01级毕业生杨變罡根据自己多年的行业积累由衷地分享道“从都江堰、小浪底枢纽、三峡枢纽等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就能体现水利的重要性,干水利的人其实就是改变自然,调和自然的人,水利行业其实是一个‘服务行业’,通过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业灌溉、生活生产供水是最直接的,当前生活生产供水的保证率很高,但是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还偏低,这与我们对农田水利有关的基础研究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灌溉试验方面的研究,学院可以尝试与省内运行中的灌溉试验站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他们有设备有地方、我们有人,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川农大精神鼓励着“蹒跚问世”的平凡水院学子们在祖国边疆熠熠放光。目前任职于新疆兵团第七师北方集团三利公司的08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娟,主要负责分公司的水利工程投标工作,瘦瘦弱弱的一平凡女子,却在祖国边疆搞起了水利工程。当谈到为什么去到了新疆,她笑着说“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特殊旅行吧,来新疆后,这边的条件其实说辛苦也不见得,不都说干一行爱一行,到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主要就是去习惯去适应吧,我很幸运,兵团是一个很包容的集体,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国爱疆的心,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位置”。前六年李娟一直坚守在一线,克服了艰苦的条件,顶着繁重的工作内容,从前期投标工作、各种进度支付到后期完工结算工作都要她一一经手,作为施工单位的一员,面临着业主、监理、设计、质监站、实验室、各相关单位检查组、自己公司检查组、各工种农民工兄弟、后期结算的一审二审等等的巨大挑战,耐着性子厚着脸皮奔走于各种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博弈协商,一线的艰苦历练铸就了她个人能力的飞速提升。毕业八年余载至今,李娟已参与了多个水电站的修建,以及七师各团场的各种水利工程建设,其中奎屯河三级水电站是最大的一个项目,有新疆最长的砂砾岩隧洞,工期紧、条件艰苦,最后完美收工。当问道一个女孩子在新疆干工程辛不辛苦,李娟骄傲地感概道“干工程的人,特别是水利工程的人,都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利国利民之大计,不管工程大小,为的是民、为的是国!每次路过自己参建的工程都特别有成就感,瞬间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值得!”
水院学子勤学苦干的样子被看在眼里,水院教师言传身教的努力被记在心里,也正是众多亲躬苦干如川农牛的水院人在科研创新这块土地上代代耕耘,挥洒汗水,为祖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相同的字眼,在岁月更迭中却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川农大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的“川农大精神”,在时代变迁中会诠释出新的丰富内涵,也会衍生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是每一位川农学子应尽职责,同时川农教师在践行“川农大精神”时的敬业付出与苦心钻研的精神同样是我们所应继承发扬的,而作为水利水电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将“川农大精神”与水院特色、水院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让二者碰撞出更和谐悦耳的旋律,用行动谱写属于水院的“川农大精神”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