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代川农人的薪火传承和不懈努力,形成了根植于川农大、滋养着川农大人的大学精神,即“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内藏于心,是代代川农人带着目标与追求,不管条件多么困难与艰苦,都要奋力拼搏,去争取的内心动力与执着,是致力于民族复兴、兴中华之农事以报国的奉献精神,是履职尽责、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代代川农人每天的实干中熠熠生辉。四川农大机电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农机系,在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机电人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传承和践行着“川农大精神”,无论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依然初心不改,薪火相传,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幅幅“川农大精神”的机电华章。
立德树人 创优争先 以“川农大精神”打造优良师德师风
“川农大精神”是一种忘我的科研精神和对事业孜孜以求的追求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充分发挥“川农大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精神引领作用,始终将“爱国敬业”作为全院教职员工认同和遵循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挖掘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打造优良师德师风。
加强学习教育。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列入年度常态化学习教育重点,利用全院教职工党员组织生活会和教职工政治学习时间,持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工作。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师风的要求,贯彻学习相关会议精神,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专题学习、典型案例评析、优秀教师事迹分享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健全监督体系。建立“院、系(室、中心)、教师”三级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其一,学院全面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点监督各系(室、中心)对本部门教师师德师风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定期抽检,建档立卡。各系(室、中心)主要负责人将年度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纳入年终述职内容。其二,进一步明确各系(室、中心)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身份,通过与学院党政签署《责任书》,具体落实“组织领导、学习内容、自律工作、督促检查”等四个方面的细化要求,压紧压实岗位责任,层层传导监管压力。其三,教师通过与系(室、中心)签署《承诺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从政治方向、社会公德、学术规范、廉洁自律等方面践行师德师风相关要求,并接受系(室、中心)主要负责人的具体监督管理,其师德师风落实情况将纳入年终考评内容。
完善考核机制。学院制定《机电学院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各系(室、中心)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小组,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做到平时考核和年底考核相结合,学年末,将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取得的成绩或违规情况一并纳入教师师德师风档案,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记录。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建立档案制度。学院为每一位老师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本院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尤其是在教师管理班级、教书育人等方面有优秀师德师风表现的要适时记录,有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要在其档案中记录并进行警告提醒。管理要落到实处,制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
落实表彰激励。学院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系列活动评选方案》,每年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在教师节前开展“师德师风模范教师”和“师德师风先进党支部”评选活动,挖掘典型,树立榜样,促进师德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建立惩处机制。建立诫勉谈话制度,发现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有不好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时,各系(室、中心)负责人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系(室、中心)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全国十佳农机教师”马荣朝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许丽佳、康志亮、黄鹏同志等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团队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农业部玉米产业体系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科研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论文29余篇;主研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持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
育人为本 铸牢信仰 以“川农大精神”指引学生人生方向
学院紧紧围绕“思想引领”这一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结合“川农大精神”,紧扣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主要工作,打造机电特色育人品牌,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取得新成效。
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升华。2017年以来,“优秀党务工作者”赵娟,“优秀辅导员”李建华等身体力行,做好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累积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示范性党团组织生活、两会时政交流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思想引领活动30余次;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积极动员全院学生认真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致敬战斗在一线的各行业工作者、志愿者与参与者,表达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心愿。同时,开展“抗疫祝福、心系武汉”祝福视频及《疫冬尽去,春花开》MV录制、“胜战役 学党政”防控知识竞赛、“青春飞扬 同声战役”朗诵活动、“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主题征文活动等活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者”和科学防护的“践行者”,传递温暖与希望。
创建学风建设新模式,实行“无手机课堂”制度、“课堂出勤台账”制度和“课堂协同巡查”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风监督管理体系;辅以“考核奖惩”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为核心的两大支撑体系,务求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获评2018年校级“学风建设优秀奖”。
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推进爱国荣校教育。通过参观红军纪念馆、校史馆、川农大精神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爱国荣校入脑、入心。围绕社会热点,进乡村、访社区,结合专业知识、拓展品牌活动,依托学院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每年近200人深入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活动(今年除外)。同时,聚焦社会热点,培育家国情怀,拓展青雅小康行、拾遗等品牌活动。
创新性构建团员教育、团建交流合作新模式。在全国各高校共青团暂无举办“团员再教育”品牌活动先例的情况下,学院首创红色12.9,团员再教育新模式。在学校学生处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已与共青团雅安市委、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大型国有企业京东方等多方协同开展校地、校际、校企团建交流与合作。将团员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发展地方产业相融合的红色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提升团员意识,勇担时代大任。活动开展以来,共计校内23个学院,校外3个学院,192支红色专项实践团队,4000余名团员青年参与,开展讲座培训10余场。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青年志愿服务新体系。推广党建+志愿模式,加快团干+社工+志愿者联动队伍建设,每年开展志愿活动近百次,依托专业特色,开展机电心公益、茶旅人、儿童编程科技公益志愿行三大专业特色品牌活动。2014年以来,共获个人、团体荣誉200余项,连续6年获校级优秀志愿者队伍,连续2年获得省级优秀公益项目,连续4次获得校级优秀公益项目。“童程启智,筑梦童年”志愿服务项目依托专业特色,顺应时代要求,将编程带入课堂,寓教于乐,以趣味课堂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又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增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创造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开阔视野,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帮助中小学生顺利度过战“疫”时期的课程辅导难题,积极开展云支教在线公益行动,通过“一对一”定制化教学,给隔离在家的孩子解答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创新实行“家长线上听课制”,一方面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参与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促进家长动态关注线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时督察反馈,实现“教-学-督”联动,确保支教效果最优化。农机201702的沈安龙同学在与家长悉心交流后,专门针对学生作文中主要存在的空洞干瘪、平铺直叙等症结,以PPT+动画+动漫等融媒体形式,从修辞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了扩写、缩写、精写等多种方法的讲解和训练,让线上课堂内容丰富、妙趣横生,获得家长们的一致点赞。目前正在开展第三期,拟将云支教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更多偏远地区的学生中,将云支教打造成覆盖面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的常态化活动。
创新驱动 质量引领 以“川农大精神”助推新工科发展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新工科强调引领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机电人立足“求实创新”,教育部高等农业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兼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许丽佳教授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坚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依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跨界交叉,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素养、宽广全球视野、浓厚“三农”情怀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和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新工科建设内容研究,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工科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及协同育人实践体系,通过持续实践和优化,构建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
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黎骅教授按照新工科理念建立学科交叉与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我校机电学院农机/电气/电子专业为例,构建工工交叉、工农交叉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微专业”并设立特色创新实验班,满足学生多兴趣、多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培养需求,自主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使得学生具备综合知识体系、更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康志亮教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双语课程、促进国际互换生项目,依托“互联网+”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手段,并辅以技能树、虚拟仿真实验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增设新工科与新农科交叉的产业新技术、新成果教学研讨,建立以“课程学习成果”为导向5个维度的教学组织过程;开展跨学科通识技能训练,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导师团队和学生实践团队,实行大二全员导师制,构建四个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
陈霖教授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成立多层次、多维度、多职能的专业建设管理组,以确保新工科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以及促进教学组织模式的持续更新。她构建“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课程平台,设置专业交叉的机械电子基础、MATLAB程序设计等大基础课程,实行宽口径的机电专业融合;要求人文类课程学分,实现文理交融,使学生形成多学科专业知识架构;同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
许丽佳、张黎骅教授等构建“开放管理、渐进培养、以赛促训”的实践平台。依托机电工程实训中心、2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创新创业俱乐部,采用“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内容”自主选择的开放式管理制度,构建起基础型、综合型与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遴选固定参赛方向,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选拔赛等,将专业实训项目与专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双向提升。2008年至今,学院学生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76项、科研兴趣项目190项、专业技能提升项目36项,四川省科技厅苗子工程项目7项,大学生创业补贴71项;学生参与发明专利授权31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357项;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131篇,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227项;举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电气工程师技能大赛、内燃机装配调试技能大赛、实用软件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36项。他们依托机电工程实训中心、40余家校外就业与创业实践基地和卓越工程师培育基地,通过与企业、研究所等合作横向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多团队、多技术集成的协同攻关与合作,通过在培育基地的生产实训项目、卓越工程计划及产学研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2008-2019年,累计参加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3495人,获培育基地的一致好评;有591人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985”或211高校录取占比达75%以上。2017-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60%,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其中,升学和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高质量就业达68.05%,学院连续四年获得“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决战脱贫 聚力乡村振兴 以“川农大精神”做好社会服务
为传承和践行“川农大精神”,为切实担负强农兴农重要使命,助力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学院党委与雅安市委党校、雨城区南郊乡党委签订党建互联共建协议。两年来,创新开展“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学习服务实践活动,组织20余支学生党员团队深入雨城区南郊乡、名山区蒙顶山、芦山县飞仙关镇等地开展扶贫调研,完成120家贫困户问卷调查,供政府制定扶贫政策参考,发表校市级以上新闻稿80余篇;组织7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走村串户,开展政策宣讲、座谈采访、文艺汇演等活动。
同时,学院全面加强与成都、南充、雅安等市深度合作,健全以产研院为重点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许丽佳教授主持的市校合作项目“基于高光谱图像的雅安市猕猴桃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促进了雅安市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黄成毅副教授主持的“名山区茶园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邹志勇副教授主研的“轨道交通安全屏蔽门智能监控系统的研发”项目,助力了雅安农业和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我院各教工党支部还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机械、电子)优势分别与入驻经开区的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有限公司、四川迪岸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高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和院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为雅安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持和人力支撑。张黎骅教授和邓家波老师赴南充指导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试验,详细探讨了2020年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试验与示范的实施方案,对当前疫情影响下如何进行任务分工、如何进行人员安排,特别是即将开展的土地耕整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协调,并对试验田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播种机具进行检查和调试,以确保今年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能顺利实施。
助力地方抗“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了保障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防疫物品,一时之间口罩短缺成为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雅安市康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由一家主要生产脱脂纱布口罩企业火速转型生产医用口罩,由于口罩新产线刚刚交付使用,加之特殊时期缺乏说明书和现场技术支持,在经过近两天的紧张调试后,该设备仍不能自动分拣,且鼻梁压条无法压合,致使整个生产线无法实现自动化运转。在得知此消息后,学院温洪、莫愁2名党员教师主动请缨,奔赴企业生产现场提供技术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通过对该设备传感器安装位置、分拣高度等重要参数的精密测算和调试,在当晚十一点就全面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运转。当被领导问及相关事迹时,他们表示“在国家大灾大难面前,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能给国家做点事是应该的,不用宣传报道”。
吃苦耐劳 团结拼搏 以“川农大精神”打磨优良品质
“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是“川农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无数川农人扎根山区、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来,机电学院毕业生2167人,他们奋战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战线,不畏艰难险阻,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筑梦科技,在电力设计、航天技术开发、军品研发、信息技术等领域展露风采,为中国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多家龙头企业主动来校招聘,指明要机电专业学生,90%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表示满意。
见证科技力量,科研行业展雄风。电气自动化专业01级毕业生廖国刚在军品、卫星研发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他和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立方星卫星,已于2018年12月7日随沙特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至今天地通讯正常,卫星状态正常。回想起在川农求学的经历,他表示十分怀念,也非常庆幸,在川农所学的知识让他在研发行业有了用武之地,经过多年的实践,如今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国家科技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晏慧,农机03级毕业生,躬身教学科研一线,成果突出,先后任职于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员和重庆科技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何建军,自控95级毕业生,成都翰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提到,川农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他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内涵、增长了知识,也坚定了科研方向的决心,是他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廖堂伟,农机94级毕业生,创办深圳聪慧信通科技有限公司,依靠先进技术淘金海外市场,成为自主创业典型。
见证奉献力量,脱贫攻坚兴彝村。十八年前,一纸通知书将他带到了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成功考取选调生,在组织的安排下奔赴大凉山干起了基层工作。四年前,他到任美姑县阿波觉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走上了扶贫攻坚的第一线。02级电气毕业生王志强说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首要方向就是抓好党建,带领村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党性;第二是村纪治理有序化,重视村民教育问题,从思想上拔除其陋风陋习;第三是开展脱贫攻坚方方面面的工作,通路、通桥、改善居民住宿环境等等一起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级硬件建设水平;第四是协调项目资金,对接工程项目,让资金流入村中搞建设。来到阿波觉村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大力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先扶智,让村里的孩子都能够去上学,通过教育慢慢改变当地的传统封建思想。在王志强的带领和村两委的配合下,2018年阿波觉村已经实现标准脱贫,并取得了极大的工作成果。凉山统战部集资修建村路、协调帮扶资金70万修建2个通行便桥、投资50万实施太阳能路灯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投资400万修建1.5公里防洪河堤、对接公益组织捐资修建学校、投资60万修建红白喜事办理点等等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数十年风风雨雨,历经无数悲欢,不忘的是川农人的初心,不畏清寒逐梦来,励志成才勇担当。一届届优秀机电学子,不忘“川农大精神”的教诲,敢于担当、奉献,展现川农大风采,传递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