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古树枝入苍穹,万丈高楼耸入云端,必定在人所不见处有根系深埋,地基稳固。于自然科学而言,数理化可谓根基;于非数理化专业课程体系而言,数理化基础课程是否也当作此拟喻?从事数学教学34年的理学院院长陈涛教授连连摇头,他不无玩笑地说:“还没那么‘高大上’,最多只能算是沙石,都算不上水泥!”
在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四川农业大学,就有这样一群“淘沙选石”的匠人,秉持着“川农大精神”,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们的贡献不易评价,他们的作用难以量化。理学院党委书记黄乾明感叹:“他们就像摆渡人,只是把学生安稳地送到对岸,不间歇往返。”
理学院的渊源可追溯到1956年四川农学院由四川大学独立迁至雅安建院,从四川大学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抽调部分骨干教师,同时接收了一批全国重点大学优秀毕业生,组建数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与生物化学等教研室。这些教研室最初分别隶属于四川农学院农化系、农学系和牧医系,1983年底上述教研室从各系分离出来成立四川农学院基础部。2003年,成立生命科学与理学院,由教研室改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随着专业招生规模及专业建设水平的发展,2014年3月5日由原生命科学与理学院拆分建立理学院。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4个系。各系除了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外,依然承担着全校数理化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承其志,紧握“爱国敬业”之炬
“传道授业解惑”乃师之根本,然师亦有师。可以这样说,基础课课堂讲台上的人在变,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在变,而课堂背后的业务、传统从来没有变:新进教师入职后的1-2年都必须为老教师担任助教;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听课、作业批改;老教师手把手带着做实验准备等工作。开始授课后,也会不定期地接受老教师的听课和督导。
“数学公式的教授需要大量的推导演算,在过程中体现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高察伦老师的板书都是精心规划设计的,我的板书就是向高先生学习的”。即使吃了那么多年的“粉笔灰”,1994年来校工作的杜世平回忆起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与课堂学生思路“共舞”的时候,眼睛里也是闪烁着光芒,映射出他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的热情与信念。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高察伦教授来听他的课,课后,高先生仔细地给他指出不足之处,离开时,已年近八旬的高先生需要被人搀扶着走下楼梯。这一幕始终印刻在杜世平的脑海里,他被高先生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至今,高先生的教学“六认真”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他。
张金秀副教授长期讲授《有机化学》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90年代后期,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职教和文理兼收的文科学生,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张金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开始利用休息时间义务给学生集体补课,从高中的化学知识开始,一点点帮学生梳理,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个别学生还单独进行指导。数十年过去,学生对她的亲切称呼从“张妈妈”变成了“张奶奶”。“张老师对学生作业都是全批全改,作业本在办公桌上都堆成山。”邹平教授回忆起张金秀老师,“敬业、认真”是他提得最多的词。而在邹平的实验课堂上,无论学生做到多晚,他都守候在旁,耐心指导、讲解,直至最后一个学生离开。教法、技巧是有形的,可以有意识地学习、模仿;敬业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却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促使着人们下意识地去追随。
在基础课教学历程中,涌现了如高察伦、杨德彰、丁体明、张金秀、黄乾明、赵茂俊等一大批敬业奉献、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他们先后获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优秀教师”等荣誉。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传统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风范,努力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用真情实意去关爱学生,既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又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把教书育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实际行动传承“川农大精神”。
修其业,永葆“艰苦奋斗”之姿
老一辈榜样在前,后辈必从善如流。
1998年,王开明去往川大攻读硕士研究生,恰逢学校招生人数开始逐年增加,而教研室因教师退休、离职等多重因素叠加,困难成倍增长。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汪建、詹永欣两位教师及两位实验员承担了70多个教学班的全部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谈及20多年来的教学经历,王开明却淡淡一笑:“好像没啥特别的,就是二十年如一日的上好物理课”。然而“上好”二字谈何容易!2001年学成归来,王开明开始与教研室老师并肩作战。当时理论课教学班人数从50-60人陡然增至180人,“那时没有话筒、音响,上课全靠吼,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吼8节课。”从那时开始慢性咽炎就伴随着他。
物理实验室不够,就将实验从早安排到晚,老师、教室、仪器设备全都一起轮轴转。由于使用率太高,设备损耗严重,当时物理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兼职“维修工”,坏了自己修,自己调试,只为保证正常教学运转,到了假期才能请厂家来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同一时期,类似的困难也出现在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可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实验室不能动,仪器不够,老师们就想法让实验课程内容轮换起来,让学生流转起来。化学老师们都成了“排课高手”:全教研室的老师每学期都要用半天的时间对全校的化学实验课进行初排;试运行一周后,再进行微调直至排定;每天开出五轮实验,从早上7:50到晚上10:00左右,周末也无休。
2005年10月,雅安校区第二教学区第十一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教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数理化基础课实验室使用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10000平方米。间间实验室变得敞亮开阔,老师们都笑称仪器设备住进了“豪宅”。
2010年10月,成都校区正式启用,为了完成成都校区基础课教学任务。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抽调精干力量开始轮流到成都校区授课,开启了“候鸟式”的工作、生活模式。跨校区上课的老师们工作上基本都同时承担着班主任工作、专业课教学、本科生指导、科研等任务,生活上他们是父母同时也是儿女。应用化学系程琍老师多次承担成都校区教学任务,期间,母亲患有眼疾需要手术,她心急如焚却不能守护床前;儿子中考在即,她万般牵念却不能陪伴左右。成温邛高速路上披星戴月的来来回回记录了这群“淘沙选石”匠人的责任、付出和牵挂。2012年,学校启动校区间人员调动,随着部分教师编制调入成都校区,校区间数理化基础课师资不足的问题才稍有缓解。
应变局,勇闯“求实创新”之路
创新不仅仅在形式和内容,更在于思维和理念的更新迭代,不囿于成见。数理化基础课看似内容恒定、理论经典,但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丰富,对课堂内容、授课形式、水平都有了新的要求。“淘沙选石”的匠人们并不拘泥于书本和陈规,带着对育人事业的热情和责任,他们勇于创新,为育人效果的提升不断思考着、尝试着、探索着。
2004年起,在时任化学系主任王仁国教授的带领下,化学系教师开始尝试打破在基础课教学中传统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的旧机制,将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减少印证性实验,增加开放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在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两个层面上受到系统训练。
同时,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在黄乾明、赵茂俊等教师的带领下,开辟了多门化学基础课程网上辅助教学平台,积极探索计算机软件在实验课中的运用。2004年,由代先祥老师主持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2007年,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也先后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2012-2015年,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陆续着手分层次分类教学模式及综合考评体系的探索,从以往简单的以农科、工科区分,到立足农林高校专业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类别授课对象的教学侧重点、难度、学时数、考核方式区别,再到由教务处牵头协调,与各学院、专业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寻找基础课内容与面向学生的专业特色、专业应用的结合点,将基础课的纯理论具象化,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增长点。历经数年,已经形成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培养体系。各系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成果提炼总结,形成了一批优质规划教材、教辅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教改论文,教学改革成果还获得过学校一等奖。
2019年10月底,应用化学系实验室主任王晗光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乙酰苯胺的合成及表征虚拟仿真实验》入选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形象化地完成某些毒性大、操作高危、仪器不可及的实验内容,实现环境保护、师生安全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平衡。
“能入选真的是从2015年开始,全系老师没松劲、没松气、努力得到的结果。”谈及申报过程,作为负责人的王晗光有讲不完的故事,从引导视频的脚本编写、拍摄、剪辑到完成招标、虚拟仿真视频的制作,大到实验内容的选定,小至二通活塞的角度,无一不渗透着全系老师的心血。王晗光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某个实验操作细节需要与制作公司当面说明,黄乾明老师星夜兼程从温江返回雅安;在提交申报材料的前一个月,为赶时间,王晗光从外地出差返回时与刘宽老师还在机场,他们就围绕需要改进之处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探讨……
同样是在2019年底,应用数学系也收到捷报:在201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赛区获奖名单中,我校参赛队荣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二等奖5项、省三等奖5项,是参赛至今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1997年,我校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甚理想。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勇挑重担,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他们在教务处的支持下,与计算机系老师联合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相关培训、自学。自己先学深、学透,再每人负责一个模块培训学生。此后学校“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席上,数学建模奖项成了总是被优秀学子们反复提及的展示亮点。这并非巧合,“数学建模是跳出传统的基础课课程,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理能力、分析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些能力对于自然学科研究十分重要。”对于接下来如何提高数学建模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推进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应用数学系主任王建军感觉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事要做。
回首过往,用“二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就能简单概括,而触及点滴,又岂是一句话就能轻松带过?在数理化的基础课讲台上,新老川农人不断续写着“川农大精神”的壮丽篇章,他们是一群人,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因为他们的意志品质与精神境界并无分别。展望未来,我们底气十足,在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征途中,我们必将步履不停,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