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求发展 爱国敬业谱新篇

2020-09-29 08:56:29作者:管理学院 来源:管理学院 点击数:

  

管理学院发展简介:管理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3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农业经济系被调出,农业经济专业暂时取消。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由成都迁往雅安独立建院后,农业经济专业于1975年恢复招生,首届学生(即西昌地区“社来社去”试点班)共90人。1976年12月,经学校向省革委文教组申请,决定增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隶属农学系,主要由当时的农经教研组承办。1977年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首届学生,学制为专修科两年制。1979年在原来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学生的基础上,将学制改为4年,招收首届本科生49人。1983年农业经济管理系正式成立,1993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3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15年经济管理学院拆分为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

昂奋砥砺七十载,春华秋实万象新。管理学院自1943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已走过70余年的奋斗历程。从一个几经停办的专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审计学、农村区域发展五个专业,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全校唯一将本科学历教育与国际职业证书相结合的全日制本科教学班——财务管理ACCA实验班,拥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研究智库。

今年恰逢“川农大精神”正式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回顾过往征程,一代代管理学院师生延续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薪火相传。

二十年砥砺奋进 谱写学科发展新篇章

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工71人,52%具有博士学位,9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正高级职称11人。在经济贸易学院成立之初,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全院教职工不到30人,教职工中无一具有博士学位,教授也仅3人。90年代,位于川西一隅的雅安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在不通高速、不通铁路的情况下,从成都到雅安至少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老师纷纷下海经商、离开学院到西南交大、华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或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工作。到1998年,包括两个副院长在内的博士、教授等骨干人才也调离了川农。谈到这段历史,时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肖洪安教授讲到,当时离开学院的老师几乎可以重新组建一个经济贸易学院,甚至当时有人质疑“经贸学院”的旗子还能扛多久?因此,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改善师资结构,肖洪安院长、何临春书记等时任领导,积极推进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并甘为人梯,在师资力量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专门把傅新红、王芳、杨锦秀、吴秀敏、李冬梅、李建强、尹奇等10多位老师送到国内知名高校在职攻读博士,并保证每位老师攻读博士期间学校待遇不变,并从相关经费中专门挤出资金资助他们的培养费和来回路费。所幸的是,这些送出去的博士,心怀感恩,始终牢记川农大精神,纷纷学成回来,没有一个离开学院。正是由于这批博士的回归,才使学院的师资力量有了巨大的改变,并成为今天学院学科建设的主力,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保证了学科今天的成就。

学科的发展,关键是在成果,在学科实力。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每一个经管人的艰辛努力和付出。如王芳教授,作为一名从本科学生到二级教授的川农人,26年如一日,夫妻分居两地十年,一人照顾幼孩和老母,却始终不忘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教导和“川农大精神”的内涵,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奋进,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王芳教授先后获评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成为唯一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教授;唯一包揽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三大重要基金课题,共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科/社科课题10项,国家星火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8项;出版专著7部,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单篇SCI收录论文影响因子(IF 7.044)高居我校人文社科榜首。研究成果获农普办招标课题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等十余项荣誉奖项。再如张社梅教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先后获得两项自然科学基金,出版专著5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在谈到基金项目申报时,张社梅讲到,为了项目的申报,经常加班到晚上都是常态。最困难的是,基金项目的申报大多为年时,经常是大家都在休息、团聚,而他们还要加班思考如何写作。有时一个申报书,经常要修改十多遍。甚至有时候吃饭、睡觉都在想申报的事。

正是由于这批管理人的爱岗敬业、砥砺奋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才逐渐成为学校多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1998年该学科为“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所覆盖;2000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4年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农业经济管理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学科评估获“B-”级别。他们既是川农大精神传承者,又是川农大精神的践行者。

二十年不忘初心 爱岗敬业育英才

“坚持投入,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是管理学院老师们给“爱岗敬业”定下的标准。二十年来,管理人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让“师道”光芒薪火相传。

张文秀教授是学院教师“元老”,退休前依然坚持讲授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课程。几十年来,她为学生全心付出,常常辅导学生为其解决疑难问题,把办公室当成第二个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文秀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在课堂上,她是出名的严师,教学上一丝不苟。“张老师课堂上很严格,不苟言笑,但课后对我们很好”,学生陈万容回忆道。

作为新晋的“科研大咖”,90后的徐定德副教授结合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农村调研经验,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跟农民朋友打交道。“讲起农村的调研经历,徐老师如数家珍,眼睛都在放光。理论联系实践,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很多同学上了这门课后最大的感受。曾宣烨同学正是在徐定德副教授的影响下对“三农问题”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在大三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长期有本科学生1000余人,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也是全校教学任务最重的专业之一。为了克服专业上的教学困难,前系主任唐曼萍教授带领系上骨干教师们克服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主动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财务管理系的老师们每年完成3000余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指导900多名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指导约20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开题报告工作和约20名硕士研究生,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

除了 “育才于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注重教学改革,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业务提升已蔚然成风。

现学院副院长李冬梅教授,给大一学生上《管理学原理》,在第一堂课上,李冬梅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ppt讲课,而是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分享经验和故事。“快乐工作,快乐学习”是李冬梅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

“要学习市场营销,首先要学会自我营销。”讲授《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郭珊老师这样说到。她认为“自我营销”其实就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在成长与发展中完成自我定位、找到自我优势等,学会营销自己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有重要意义。她说:“现在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说出来,充分表达自己,发出自己的声音”。

审计系的伍梅老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她认为,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竞争意识、担当意识等都是学生将来快速融入社会、展示自己特长、成为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伍梅在本科教学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课程学习,运用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比赛PK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新时代,不仅对学生有新要求,老师的教学也必须要“新”。

有人说一流大学就是周六实验室灯火通明的大学,管理学院老师办公室同样常常夜晚灯火通明,许多老师下课后,指导论文、评阅作业,备课等充实着一天时间。对很多老师来说,这只是平常的一天,但是日复一日,一丝不苟。

正是秉着这样的爱岗敬业精神,学院教师完成年度本科80余门理论课、20余门实践教学课,共4万余学时工作量,人均承担课时全校前三。涌现出了如陈文宽、李冬梅、王芳、唐曼萍等一大批教学名师,他们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天府社科菁英、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全国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院连续五年荣获学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特等奖。

此外,班主任作为学生成才的“全程老师”,却只是老师们的一份兼职工作。但是管理学院班主任们“各出奇招”,用心付出,涌现出一批把学生当亲人、当子女的优秀班主任们。

担任辅导员的张莉老师,已经陪伴了8个毕业班顺利毕业。张莉总是把学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2012年,一位同学因大二时患抑郁症休学,两年后复学到她班上,当时欠学分56分。复学回来时,怀有身孕的张莉一刻也不敢耽误,马上把这位同学的相关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针对他抑郁症的情况,几乎每周和他见面谈心,了解其学习、生活近况,督促他按时服药配合医生治疗;针对他欠学分多,且因病导致学习能力差的情况,安排专人为他进行课程辅导,使他的每门补考都顺利通过。在她休产假期间,继续和同学的母亲每周保持联系,确保学生在校安全问题。毕业之时,这位同学的妈妈拉着张莉的手说:“张老师呀,你就是我们的亲人!”

年轻的王文姣老师,刚当班主任时制作了班级专属档案,细心地将学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她通过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与学生深入地交谈。她主动邀请班级的每位学生在教师食堂用餐,边吃边聊的方式更容易让同学们敞开心扉。作为一名90后的班主任,班上的同学都愿意亲切地叫她一声“姣姐”。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班主任们下足了功夫。

审计毕业班的袁晓星老师在大三就为班上同学提供出国及考研方面的信息,以及往届成功申请出国及考上研或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联系方式。她为出国的同学们精心写推荐信,还搜集了历年出国的优秀写作文书、各学校考研初试及复试专业课历年真题,及时提供给需要的同学们。

农经系的伍桂清老师已带过几届毕业班,每一届都实现了高就业率。伍桂清总结出一套经验,在大三开始就会把全班学生分为几大类:注重学业和科研、有升学意愿和升学希望的学生;有打算和适合考公务员的学生;坚定企业就业的学生;一门心思自主创业的学生。由此开展分类引导,让每个学生和他一起快速确定自己毕业目标并行动起来。

现审计系主任的唐曼萍教授在应付各种繁忙工作之余依然每学期针对学生们对就业、考研、留学等不同的选择给予不同的学习建议,推荐不同的资料,从而帮助他们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规划……

二十年如一日的用心爱心灌溉学生,换回了丰硕的果实。

学生先后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一等奖、“大学生两岸四地会计与商业案例管理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联盟杯”互联网+虚拟仿真经营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智汇杯”多组织企业供应链虚拟仿真经营决策大赛二等奖、“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银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三等奖等殊荣100余项。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5年年均在95%左右,学院连续3年获评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汪洋以全球学生最高分通过了2012年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群科考试,并获得全球最高分学生奖。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010级学生金柳是创业的优秀学生的代表,她在教育部组织的“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范围内获此殊荣的20位同学之一。

作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金柳在2015年在“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中赢得总冠军,于2016年4月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与鼓励。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来校,以她为主角拍摄专题片,聚焦这个“穿高跟鞋跑沼气工地90后美女硕士”的创业故事。来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钟明洁,在4.20地震期间,他把创业所获利润2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救灾物资并无偿捐赠给灾区,其大爱精神广受赞誉。

二十年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社会服务建新业

多年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精准脱贫扶持,管理学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地方提供资政服务、地方咨询、人才培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展现了管理人的担当与责任。

二十年来,管理学院先后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专题研究报告20余部,8项研究成果被省社科联《重要成果专报》采纳,20项政策建议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先后承担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0余项。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场次,受邀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专题报告100余场,培训各级各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5000余人次。

“为西部‘三农’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管理学院将努力做好四川农村改革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库和人才库”,这是管理学院前院长陈文宽的毕生追求。作为我校唯一一个入选四川省委的新型智库——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智库首席专家,十多年来,他一直穿梭于农村、田间、企业,几乎走遍四川所有的市县,深入调研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了解四川农民现状,积极献计献策,先后有10篇调研报告或研究成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和肯定,为四川建设农业强省贡献了川农人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最关键时期,面对疫情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他积极组织团队深入调研,于2020年2月提交了《新冠肺炎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为省委有效应对疫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助一臂之力,展示了管理人的担当与作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18大以来党和国家确立的首个战略任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郑重承诺。2018年时任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的张韬老师正在外地招生宣传,此时接到了省教育厅关于选派其任驻村帮扶干部的通知。他做完当天的招生宣传工作后当晚返回成都,次日早上8点前赶到了省教育厅参加赴凉山综合帮扶工作队的培训。培训完后,他连家都没有回就被派往了雷波县马湖乡唐家山村,而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的坚守,他担负脱贫攻坚的使命,怀揣兴农报国的情怀,先在唐山村强基层治理、壮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协调扶智。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协调到村川农牛‘拓荒计划’公益奖学金2万元,后在大水井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积极开展抓基层党建、定产业方向等工作。他确立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中药材、绿色种养殖、生态林竹配套的“1+3”产业发展布局。求脱贫质量。负责“三落实”资料38卷、“五个一”专卷资料5卷、“七类重点人群”资料6卷。他创新软件资料管理,得到领导和评估专家肯定。大水井村接受并通过了省检第三方检查评估。此外,张韬应邀在黄琅片区基层书记和驻村干部培训班授课,参加2019“三农”重大调研课题一项,所在马湖乡综合帮扶工作队获评州十佳,获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获奖论文1篇、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征文活动一等奖1项。这两年,他下足了功夫,就为“在凉山不留遗憾,对自己有个交代”。

四川高原县城色达县平均海拔4127米,年平均气温0.8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正常值的65%。作为远离中心城市、山大沟深、环境闭塞的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2个国家规定的六类艰苦边远地区之一,色达非常需要发展产业的相关指导。现任工商系系主任王燕副教授和工作组其他同事一道,克服路途远的困难,毅然驾驶越野车上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一个个点地查看情况,一户户地走家串户,途中经历了6次连续爆胎,甚至有一次两个车胎同时爆胎。四千多米的高原,稍稍用力都会大口喘气,她和团队成员更换越野车轮胎往返奔波了2小时。饿了,就用矿泉水下一口干粮;困了,在车上和衣打盹。更困难的是,语言不通,他们还必须克服语言交流不畅的障碍。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团队终于在县委政府和牧民的期盼下,为县域经济脱贫提出了详尽的区域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这仅是王燕五年来为三农服务工作的10万公里路程的一站。五年来,她参与了国家、省、市和四川农业大学多个部门在广安市前锋区、雷波县、屏山县、德昌县、会东县、南部县、理塘县、茂县、盐源县、色达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甘肃省崇信县、山西岚县组织开展的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指导工作,行驶了10万公里的路程,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完成调研报告和规划设计30余份。她从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三个维度指导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从基地建设、绿色发展等七个方面为地方政府创建星级农业园区提供意见参考;参与四川省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多个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思路和建设方案;向省委省政府提交2份决策咨询参考,并得到多位省级领导批示。她还担任遂宁百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职务,从建立科技供需平台,形成促进供需对接主体的角度,探索“高校主导的技术供给决策权、地方政府主导的技术需求决策权分离情况下的合作关系建立-科技合作模式变革-科技成果转化微环境的自我创造-科技供给的强化激励”的建设路径。多年来,她一直在为解决农业科技供需之间错位、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双重不足导致的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路径进行有益实践。其研究成果“农业技术创新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和“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推广模式构建、评价与优化”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王燕副教授获2018年校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

这仅仅是管理学院老师们数年来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群画像”的几个片段。管理学院“大禹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肩负担时代使命,不懈努力奋斗。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 吹响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冲锋号
    吹响全面建设特
  • 大学科技园二期暨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开工
    大学科技园二期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 学校召开2023年度校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测评大会
    学校召开2023年

最新文章

 Copyright undefinedcopy;  1996-2010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校区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邮编:625014 都江堰校区地址: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邮编:611830  成都校区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网络中心